谭晨晓
一个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眼神”运用的适度与好坏,体现了一个演员的内涵和基本功力的深浅。好演员会根据特定情境中的人物心境,运用“眼神”去鲜明突出的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处处神采飞扬,令人回味遐想。一般演员只会无目地使用呆滞涣散的目光,把人物表演的千篇一律懈怠无神,叫人乏味生烦。戏谚说:“一人千面”的“众生相”和“千人一面”的“一板脸”,演员扮演角色,“眼神”十分重要,引人注目,是因为眼神居人面庞的五官之中,灵魂闪亮、圆转自如、生机勃现、饱含气韵,既能展现舞台上虚拟的不同景物和时空的变幻,引发遐思联想,不断准确表达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多重性格特征。所以在戏曲表演中,那双会说话能传情的眼睛是最能打动人心。
那么一个戏曲演员在表演中,应怎样锻炼和运用好眼神呢?一代代先辈艺人,在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中,根据戏曲表演的写意性、虚拟性、夸张性、技艺性的基础特征,在自由丰富的表演经验中,提炼出了一整套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适应戏曲舞台需要的艺术表演程式。首先,艺人们把对眼神的训练,归纳为“眼法”,成为戏曲演员所必修和掌握的“四功”、“五法”中的一个重要课目,进而从艺术表演的规律中逐渐摸索积累而明确划分为不同的名目和类型。如正眼、斜眼、喜眼、怒眼、呆眼、痴眼、冷眼、醉眼、色眼、媚眼、睡眼、病眼、贼眼、死眼、妒眼、盲眼等等,以备训练和运用。为锤炼眼睛的表现能力,老艺人曾使用点燃烛香,插立桌上凝神注目,以增强视觉的定力,又用香火左右晃动画圈引领,使眼睛左顾右盼、转动灵活。还有的远眺飞鸟,近观虫鱼去体验远看、近瞧的真情实感。这一切对“眼神”的不同训练都只为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使每一个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能通过熟练掌握的“功法”和技艺,真正打开自己脸面上的“心灵之窗”,让观者明察其意、产生共鸣。因为“一身之戏集于脸,一脸之戏全在眼”。可见戏曲表演的“眼神”是演员装扮角色,塑造人物的灵魂和核心。
戏曲表演的“眼神”是演员内外动力的综合表现。要运用得当,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比如,多疑的曹操不同于忠义的关羽;审诰命的近视眼唐成读状,不同于做贼心虚的娄阿鼠问卜测字;《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不同于《女驸马》的冯素珍等等。这些都是老一辈艺术家,在表演中做出过得成功范例,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人物出发,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眼神”是每个戏曲演员在艺术实践中,应不断地去研究探求的一个表演课题。
(作者单位: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