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在金安区各乡镇公路边,不时地看到一块块巨大的采摘道路指示牌矗立,箭头所指葡萄种植园方向。每到七八月葡萄采摘季的双休日,大车小车纷至沓来,大人孩娃进入园里,大呼小叫,一片欢腾。田野风光带给他们极大欢乐!
金安区巨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赵德巨在木厂镇木南园区租赁80亩开辟葡萄采摘园。赵德巨说,木南园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园区内观光农业发达,市民前来观光旅游络绎不绝,这给葡萄采摘园带来不少商机,他的葡萄30%被市民进园采摘回家,而且采摘的价格较市场价每公斤高出4元左右。
城北乡双桥初中教师戚业伟妻子是农业户口,家有几亩水稻田,3年前,他看到来村里租地种植葡萄都致富了,他也萌生了种葡萄的想法。2015年他和妻子借贷百万元,租地种了47亩葡萄,去年挂果就有了收益,今年每亩收入达到1万元。记者和戚业伟说话间,一辆白色小轿车停在了园门戚妻摆的摊位前,下车的中年妇女称前几天在他这儿买了葡萄,孩子直说好吃,中午在附近吃了饭,一家3口人全来了,想到葡萄园里再采摘些新鲜的。
朱俊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葡萄采摘园是金安区观光农业重点项目之一,获得利益不仅仅是葡萄种植者,葡萄园区周边“三产”也带动起来了,餐馆酒店在葡萄采摘季常常出现“一桌难求”的局面。
葡萄种植业发展需要实现“六统一”
安徽晶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虎是金安区最早种植葡萄的专业户之一。从当年战战兢兢创业到如今的金安区葡萄种植“领头羊”,历经25年风风雨雨,见证了金安区葡萄种植全过程。“上世纪80年代,高中毕业后闲在家里,听广播宣传谁谁成了万元户,非常羡慕。那时候万元户很不得了。我就琢磨怎样才能挣钱,从《农村百事通》、《专业户》杂志上看到种葡萄能发家致富,就在村里第一个种葡萄。1991年以一元一棵巨峰幼苗栽了400株,结果失败了,受到村民们的一番嘲笑。周围人都说,六安这没水易旱地儿能种葡萄?好在我是一个撞倒南墙也要研究一下墙是怎么倒的倔强汉子,如果当时就此罢手也就没有了今天。”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来。到2000年,终于成功了。而当年与他同期种葡萄的难兄难弟们大多数转行不做了,坚持下来的都成百万元户。王虎的安徽晶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先后引进几十种品种试种,筛选出适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种植的美人指、夏黑、阳光玫瑰、醉金香等十几个高端精品,在马头镇种了200多亩,在张店镇大裂谷景区附近种了80多亩,目前是金安区最大葡萄产业基地,他带出的“徒弟”回家后大多从事葡萄种植。
处于师傅“高地”的王虎每年被金安区农委请到农技培训班讲台上,向全区葡萄种植专业户传经送宝。三十铺镇香村甜园园主孔庆元在葡萄种植中看到了农民增收的方向和希望,今年秋冬,他将为扩大种植规模作准备,从村民中再流转几十亩土地,用有机肥改造土壤后,明春栽培新苗。
果林专家柳士勇先生说,现在,金安区葡萄种植技术层面已经成熟,但销售渠道却令人感到非常尴尬。声名在外的金安脆桃90%以上销往外地,而葡萄则90%以上在本地销售,这种格局不打破,再扩大生产就会出现产量过剩,最终会挫伤专业户的积极性。目前,金安区葡萄专业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没有进入到高层次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必须“抱团”,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购买、供应生产资料,严禁社员使用高毒高残留和对葡萄有影响的生物资料;统一开展技术服务,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提高成员种植生产技能;统一产品销售价格,以防止各合作社互相打价格战,造成内耗,影响团结及合作社声誉;统一搭建融资平台,合作社统一与金融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拓宽社员融资渠道,解决各专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及科技投入等所需资金;统一品牌和包装,保证品质,统一装箱,由合作社集中发货、统一销售;统一冷库保鲜贮藏,合作社统一申请农机购机补贴,争取上级项目立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建盖冷库、分户贮藏,集中保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