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武 本报记者 徐有亭
盛世无疆八皖风云生瑞雪,太平有象一弯淮水共长天。这是诗人李绍约写的一首楹联。初识李绍约是在霍邱诗词学会换届大会上,他当选为霍邱县诗词学会理事,任命为学会副秘书长,《蓼风》诗刊编委。进一步深入了解他是今年8月收到诗集《淮水长天》。仔细拜读之后,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历程,经常出现在记者的脑际。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季,有幸采访了他。
上世纪60年代初,李绍约出生于淮河岸畔的霍邱县王截流乡。1980年霍邱一中高中毕业后,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文凭,先后在陈郢小学、长马小学和雷李小学任教。工作之余,他钻研诗词,创作诗词,写出了大量乡村题材的优秀而又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情到尽头便是诗,灵魂深处是诗魂”。李绍约告诉记者,无论诗词文章,都要表达一定的主题,或褒扬或鞭笞,总之要表达自己的主观情绪、爱憎好恶和喜怒哀乐。李白杜甫这些大家名家的诗就有非常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后人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了诗人身上闪烁着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了诗人与命运抗争的艰辛与无奈,甚至感受到了诗人的砰砰心跳!这就是诗的灵魂,是人的灵魂注入到诗中,使诗鲜活起来,使诗像人一样有个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淮河的天光水色、淮畔的原野风光、田园麦浪,家乡的父老亲情、校园里的天真学童更令人神往。李绍约是喝淮河水长大的,近30年的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练就了他人生旅途的艰辛和曲折。他能像一阵风,吹散思虑者的愁云,吹进耕耘者的心田;像一缕阳光,洒进冬日的庭院,温暖所爱着的人们的心。
谈到人的主观感受时,李绍约举了一个例子:写山水诗,就不能像照相机一样把景物原封不动地拍摄下来,而应有所取舍、有特写镜头,留下令自己动容动情的部分,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情境当中。当你心情好的时候,风雨是爽的,冰雪是美的,连天寒地冻的北极都是一块极美的玉雕;当你心情灰暗的时候,太阳是毒辣的,春风是恼人的,连并蒂的鲜花、圆圆的明月都催人泪下!这就是主观感受,是人的心灵融入到景色当中,使原本没有灵魂感情的风物都带上了情绪。
李绍约生在农村,扎根基层,无论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一边坚持业余创作,一边教书育人。他把真情洒在淮西这片土地。他认为诗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吐”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心中想说的话,想倾吐的情感,或想发泄的情绪,只有把真实的性情倾吐出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首诗,无论清晨黄昏、城市农村,也无论是非直曲、花草虫鱼。每一种心情都是一首诗,诗总是存在于任何时间与空间。
真情是诗的灵魂,只有倾吐真情,才有可能成为好诗。然后才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生活本身就是充斥着各种诱惑与坚持、困阻与抗争的诗行,只是现代人把诗边缘化和神秘化了,大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时间思索罢了。其实,在这“匆匆”中,不就充满着生命体验的诗意吗?
李绍约多才多艺,不仅写近体诗、新诗,还写古风、新词、童谣和楹联。这与他平时生活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在文学这块优雅的百花园里,默默耕耘多年的绍约,视觉敏锐,文风清新,佳句妙语时有所出。“春风春雨生春草,皖水皖山育皖人”,春临皖地日,情绕梦乡时,这里的山水养育了诗人,这里的乡村净化了诗人;“午夜零时却无睡意,仍捧着书默读你,手机在胸前反复打开,却只有待机界面上的日期。”相思如歌如风如潮更如梦,一首首爱的诗文,将多姿多彩的多梦情怀宣泄得淋漓尽致,无处不在的诗意,妆点了绍约的园丁生活,也装饰了诗人的红尘之梦。
夕阳西下,采访结束时,记者感悟良久,不能释怀。诗是鲜花,让人赏心悦目;是美酒,让人沉醉其中;是良药,可以医治心病;是朋友,可以倾诉衷肠。高远的天空,湛蓝的大海,纷扬的白雪,神秘的夜空,都是诗思飞扬的广阔天地,而人的心灵则是诗的精魂。诗更像梦中情人,始终缠绵,一生牵挂,难以割舍。愿李绍约在诗词创作道路上站得更高,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