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婷婷 宋金婷
人们日常生活中视如垃圾的边角布料竟可以变成环保实用低碳的汽车内饰、塑料制品等,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在霍邱县冯井镇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里,就有这样一家企业,用“点废成金”般的“法术”,每年将回收的边角布料综合利用为再生聚酯化纤泡泡料,并帮助周边群众共同脱贫致富。
8月中旬,记者在安徽齐胜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看到,一堆堆丝缕状的废布料头堆满厂房。在记者眼中,这些五颜六色、每条仅手指头宽的布料,完全就是一堆垃圾。而在公司负责人周如亮看来,这些可都是“宝”。这些不起眼的原料,按一定同色系进行人工分拣,然后用机器进行粉碎、离心、团粒等,通过特殊的工序融化冷却后就成为聚酯化纤泡泡料,是制作各种样式的毡毯、汽车内饰的重要材料。公司将泡泡料订单式输送给江苏一家环保科技公司,进行后期加工,通过特殊工艺压制成型后,就可制成各种汽车饰件,从国内外各大汽车厂商换来源源不断的订单。
目前,该公司已拥有7条现代化再生聚酯纤维生产线,年产再生聚酯化纤泡泡料15000吨,产值4000万元。“世上无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一些被称为‘垃圾’的废弃物,在我们看来就是宝贵的资源。”周如亮下一步打算新建一个占地面积40亩,年产40000吨再生聚酯纤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拥有20条现代化再生聚酯生产线,年产值1.2亿元,可解决300余人就业。
“再生经济是双赢经济、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稳定型经济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句有关再生经济的经典语句,在冯井镇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现在,镇上建立了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首批项目也已经开工,项目建成后可以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就业脱贫实现精准扶贫。冯井镇党委书记王竹告诉记者,再生经济是资源的优化再生,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在农村推行再生经济,要给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摸得着的实惠,把再生经济做成产业,实现产业脱贫。“我们想要形成一个链条式的产业,带动老百姓从各个方面发展,打好我们的脱贫攻坚战。”
今年47岁的中军楼村关庄组低保贫困户李培是第一次感受到在家门口有了稳定工作是什么样感觉,由于自己和弟弟都是智力听觉残疾,母亲肢体残缺,妻子还有慢性精神病,无法外出务工,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家庭生活贫苦,也从没想过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给自己。“李培在齐胜再生资源工作已有两年多,每月收入3000元,工资固定,他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从不迟到早退,还是厂里的优秀员工,现在干事劲头可大了。”王竹告诉记者,其实不止李培,冯井镇有很多贫困户通过再生经济产业获得了工作,有了在家门口赚钱的机会。
据了解,今年初,冯井镇全镇建档立卡未脱贫贫困人口1937户、3906人,2017年拟脱贫802户,1660人,双圩贫困村拟出列。“再生经济产业扶贫是拔掉‘穷根’的关键一招,既利于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符合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又能保证贫困地区实现持续脱贫,带动贫困地区整体发展。”王竹告诉记者,镇上着力建设扶贫生产车间,带动贫困人口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人均日工资收入在60-120元不等。“今年,我们镇积极承接苏州再生资源企业产业转移,目前已入驻齐胜、嘉荣、卓达、复新四家再生资源颗粒生产企业,总投资1.34亿元,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两亿元,创利税约5000万元,就近解决50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00余人。”
在再生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相结合的道路上,冯井镇尝到了甜头,也更有了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