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星




淠史杭工程是人间奇迹,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新中国建立后新建的全国最大灌区,全国三大特大型灌区之一,横贯皖中,纵横皖西。它是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非常匮乏、技术装备十分落后的条件下,江淮儿女用肩挑手抬建设的人间天河,用十字镐、独轮车打造的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平岗切岭工程是淠史杭工程中的奇迹。这是灌区最高的切岭,平岗街道芮祠新村,在海拔90米高的岗岭上,皖西人民用智慧与奋斗、血与汗,以最坚定的信仰、最原始的工具切开长约3公里、深达24米、宽60米的渠道,开挖土方342万立方米,把水送到了下游的200多万亩良田。
在淠史杭工程开工动土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平岗街道党工委在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走访了十多位依旧健在的切岭工程的建设者、见证者,这些耄耋老人回忆当时场景潸然泪下,品味当下幸福生活感慨万千。
追忆切岭
气吞山河的奋斗历史
叶集,古称“鸡父邑”,地处皖西,江淮丘陵,北接滔滔淮河水,南枕茫茫大别山。平岗岭是叶集最高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显著的季风气候,让这里曾经旱涝并存,农民收成年年靠天收,却又年年天不遂人愿。这里流传着一首歌谣:“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盼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
1958年,皖西又逢大旱,肥田沃土缺水,旱情似火,解决皖西农田灌溉的问题迫在眉睫。6月29日,当时中共六安地委和行署召开了历史性会议,决定开工建设“淠史杭工程”。这个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地跨安徽、河南两省,覆盖12个县市,哺育史河、淠河、杭埠河三大灌区的世纪工程从此走进历史的篇章,载入共和国史册。
叶集时属霍邱县,在史河灌区,在接到六安地委、行署启动淠史杭工程的命令之后,当时霍邱县县长邹立汉迅速赶到叶集湾,奔赴平岗岭,成立临时办事机构,筹措经费、器材,组织施工力量,紧锣密鼓地进行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史河灌区战线那么长,为什么第一站就到叶集平岗?因为平岗岭是整个史河灌区的咽喉,长达3公里,深达24米,位居史河灌区总干渠中部,汲东、沣东、沣西三大干渠渠首之上,是淠史杭工程最难啃的“钉子”。啃就首先啃最难啃的骨头,拔就拔最难拔的钉子,这是邹立汉的胆略,更是皖西人民的气魄。
1958年10月,平岗切岭工程动工,工程采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开展,霍邱全县总动员,集结6个团1.6万民工施工,决战平岗岭。时任六安行署专员赵子厚带着疑问对邹立汉说,“切平岗岭工程太大,能不能拿下来,就看你们自己”,邹立汉当场表态“霍邱人民宁愿苦斗,不愿苦熬,任务再大再难,我们也要斗”。一个叶集土话“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1959年,大旱持续,史河灌区200余万亩良田将面临颗粒无收考验,希望寄托在通水,平岗切岭尽快打通十万火急!
4月,指挥部拍板“增兵调将,决战平岗”!各人民公社迅速增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平岗切岭工程6个团人数由1.6万增加至5万人。
5月初,六安地委、行署指示:“平岗岭要尽快挖通,快放水,快收益”,平岗岭开始通宵达旦,5万民工披星戴月,高音喇叭声音急促,劳动号子响彻云霄。霍邱县县长邹立汉开始坐镇指挥,指挥部领导在指挥室轮流值班,各民工团负责人每隔两个小时汇报一次工程进展。抢时间,抢进度,抢通水,5万人开始拼搏战,三班倒,“倒拉器”运土的速度已经跟不上要求,人接人排成人梯传装土箩筐。
8月8日中午12时,连续奋战七天七夜,平岗岭挖通,“喜水”送过平岗。平岗岭上一片欢腾,“平岗通水了,我们胜利了,共产党万岁!”
总结这段奋斗史,我们认为“苦”和“斗”这两个字是平岗切岭工程最好的写照。
苦在三个方面。第一“苦”在没有资金,没有物资。整个淠史杭工程开动,但是在国家层面却没有立上项,得不到资金支持。1.6万民工上阵全部没有补助,在所在生产队计工分;与工程相关的水泥、钢材、木材因为没有立项又缺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广大群众自觉行动起来,自筹石料、木材、毛竹、工具,有的家庭连门板甚至给老人预备的棺材都献出来了。第二“苦”在施工难度大。平岗切岭的土石方量,常人难以想象,达到惊人的343万立方米,在进入3米以下,就遇到了“黄疆土”,群众有一个顺口溜这样形容“黄疆土”:“黄疆土,似铁块,刨不动,挖不开”。深度再往下,又遇到了大面积的风化石,十字镐、铁锹已经无处下牙。当时参加修建的人员平岗芮祠村老人汪乃安回忆,工程开始的时候,平岗岭上人山人海,但工程进度却举步维艰,工效很让人揪心。第三“苦”在生活条件。1958年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又逢大旱,工期又紧,参与建设的芮泽荣老人回忆,她那时才21岁,结婚不久就赶往工程一线,一干三年,逢年过节都没停,早、晚是两碗稀饭,中午一碗干饭一碗稀饭,“饿”是挥之不去的感受。除了“饿”就是“累”,芮泽荣老人回忆,工程紧张的时候,三班倒,工地灯火通明,累得躺在河梗上都睡着了,蚊子叮咬也不知道。超强度的劳动给岁月留下了很多痕迹,老人回忆她直到29岁才有了第一个小孩,腿脚也在那时候受伤,留下了终身残疾。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平岗切岭工程的“苦”难不倒皖西人民,一句叶集土话“斗”,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是“狠斗”。老人汪乃安回忆当时场景,有一句口号记得特别清晰,就是“小雨大干,大雨小干,不下雨拼命干”。在切岭上,6个团1.6万人夜以继日,风雨无阻,比着干,争工效,号子声响彻山岭。每个早晨6点,平岗岭上哨声响,各团各营开工干活,土石一筐筐、一块块运出来,民工汗流浃背,无怨无悔。老人回忆1958年那个冬天,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所有男工只穿个裤衩,吆喝着号子,宽厚的肩膀挑起百十斤重箩筐,而女工则在腰上扎起红飘带,远远地看火红一片,很提精气神。
二是“巧斗”。平岗切岭工程是“破天荒”的,皖西人民的智慧也是无穷尽的。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效,一大批发明创造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两句口号,一句叫做“人人都发明,个个搞创造,工地当工厂,师徒一起干”,另一句叫做“有钱要干,没有钱也要干,我们有的是劳力,多的是智慧”。切岭往下挖,岭高崖陡,运土成为最大的问题,土运不上来,工程进度异常缓慢,“倒拉器”应运而生。在切岭岗顶,置一单杆或双杆作支架,架上固定一滑轮或车轮,顺着轮槽穿一结实绳索,下端装在装土的箩筐上,上端背在人身上,变人担土“往上走”为拉绳向下冲,工具简单,制作容易,操作方便,工效最高,很快向整个淠史杭工程全线推广。“洞石爆破”也是平岗切岭上大家想出来的金点子。切岭往下10米都是风化岩,锹、镐根本奈何不得,当时省水利厅调来风钻机,钻石也是钻头被卡,奈何不得。这种情况下,平岗切岭诞生了“洞石爆破法”。当时参与挖炮眼、放炮的民工王永乐回忆,为取石只有放炮,挖6-9米深的竖井,井口长宽各1米,然后再在井底打四个横洞,放置炸药。炮声起,响彻天地,松动土石方量惊人。
后人有诗纪念这十个多月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平岗岭,莽苍苍。岭大石硬卡渠线,崖高云矮把路挡。十万愚公上山来,一杆大旗映霞光。大汗裂石留壮志,人潮掀起拍天浪。千吨炸药一处装,万钧霹雳一洞藏。大别群山都在听呵——世代愿望一声响!撕天裂地一声喊,山倒岭断烟千丈!洞室爆破显神威,一炮成河水上岗!
解析切岭
创新奉献的精神高地
放眼水利工程,淠史杭工程和红旗渠一样,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创造的伟大精神和物质财富;放眼六安,淠史杭工程和“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一样都是伟大的历史丰碑。淠史杭精神永远熠熠生辉。淠史杭精神的核心要素,皖西人民、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心的概括,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依靠群众、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三是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四是牺牲自我、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五是尊重规律、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
这五点精神在平岗切岭工程上都有生动的体现,5万皖西群众奋斗打通的平岗岭是淠史杭工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毫不夸张地说,平岗切岭工程是淠史杭工程中的第一丰碑。我们在整理、收集平岗切岭史实资料的时候,总结提炼了三条“平岗切岭经验”。
第一是“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奉献情怀。“早日通水”是平岗切岭工程的第一目标,再大的土石方量、再紧的工期、再苦的生活条件都可以克服,都必须克服。围绕这个目标,干部群众牺牲奉献,不拿困难当借口,任务再大再难也要“斗”。缺资金,能省就省。芮泽荣老人回忆,装土方的箩筐大多是民工自己编的,能不买就不买;缺材料,能自筹就自筹,大量的木料、石料、工具都是民工从自家带来的;缺技术,就现学现用。徐道富老人当时是平岗切岭工程的技术员,他回忆说,当时技术人员紧缺,自己初中还未毕业,响应号召奔赴平岗切岭工程,通过考试,短暂培训后就上岗,一切在干中学,在干中摸索,工作没出过岔子,那段经历成为自己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回忆。
第二是“只为成功找方法”的创新创造。平岗切岭工程中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广大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世人折服。在平岗岭,不能失败,没有退路,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没有经验就摸着石头过河,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淠史杭工程中有“三大法宝”,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分别是“劈土法”、“倒拉器”、“洞室爆破法”,其中“倒拉器”和“洞室爆破法”都首创自平岗切岭工程,都是人民群众“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之后的创造发明,是被逼出来的创新创造,极大地提升了工效,解决了工程难题。发明“倒拉器”之后,运送土石方效率大为提升,以此为基础,干群又陆续发明了人踩大鼓车绞绳拉土器、履带输土机、空中铁索输土器等18种运土工具,运送土石方彻底解决。“洞室爆破法”是由转业军人冯克山最初牵头组成的爆破队发明的,解决的是平岗切岭的风化岩挖不动的问题,后推广到整个淠史杭工程。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没有“洞室爆破”,一直靠挖,同等人力下,平岗切岭工程3年都完不成。在“洞室爆破”中又遇到新的问题。由于打的“竖井”很深,井下空气稀薄,那时候工地上又没有鼓风机,如何为井下民工补充氧气成为大难题。王永乐老人回忆,当时他们灵机一动,用长绳子吊树枝子在竖井里上下晃动,搅动空气流通,让呼吸不再困难。这种高度凝练的大智慧带来的创新创造,平岗切岭10个月奋斗史中时时处处都有体现。
第三是“把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保障。发挥党群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带头克难攻坚,注重宣传发动鼓舞群众斗志是平岗切岭工程的三大“精神法宝”。平岗切岭工程采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6个团参与攻坚,每团下设营、连、排,每一层级都成立了党组织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老人王永乐回忆,白天干活,晚上一般召开各个类型的会议,党员召开党员会议,共青团员召开团员会议,妇女召开妇联会,会议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分析形势,解决难题,安排任务,大家积极建言献策,汇集民智,另一种是民主生活会,大家做批评和自我批评,分析为什么工效上不去,进度上不来,会议开得很严肃、很认真。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是平岗切岭工程一以贯之的风格,曾参与指挥部筹建的老干部方遇春回忆,在切岭工程上,干部是很累的一个群体,从县长邹立汉、切岭工程现场指挥秦家贵到年轻干部,都是白天跑路,晚上开会,夜里定材料,所有干部每天也要参加1-2个小时劳动,口粮上是民工每天1斤粮,干部每天只有4两8钱,扛饿只能吃萝卜,所以叶集萝卜那时候在淠史杭工程中闻名遐迩。抓宣传提干劲促工效也是切岭工程的一把利器,宣传工作被指挥部格外倚重,形式多种多样。老干部方遇春同志回忆,在平岗切岭开工之前,宣传工作就先行一步,县长邹立汉带领干部到基层宣传开发史河灌区的重大意义,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在基层广为流传,叫做“扒开幸福河,子孙万代乐”。工程开始之后,攻坚到哪里,文工团就演出到哪里,标语就刷满哪里,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等,这些演出、标语极大地激发了干群的斗志,生活再苦也苦中作乐,工程再难也毫不气馁。
从1958年到当下,近60年光阴转瞬而逝,当时参与工程建设的英雄很多已经离开人世,我们所采访的十多位老人都已经两鬓斑白。整理这段历史,把当时的场景还原回来,是我们对历史的一份交代,也是督促我们更好地建设秀美平岗、美丽叶集、魅力皖西,让平岗切岭精神代代相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