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经济的旺景——透视新常态下我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现象
高玲 本报记者 程传军
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凭借着顽强生命力,在转型发展的大潮中,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发展壮大,昔日的“草根经济”,逐渐成长为皖西经济版图上不可或缺的参天大树,一批出生于农间、来源于民间的企业家们,正坚守他们内心最初的梦想,全力推进我市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做大做强。
今年上半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持续稳步发展。1-6月,全市新登记5779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8.9%;新增注册资本(金)达283亿元,同比增长65.3%。个体工商户数量稳定增长,金额继续大幅提升。上半年新增11741户、从业人员新增32203人、资金数额新增3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4%、1%和56.4%。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622户,出资总额新增14.1亿元,成员总数新增3292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5户。另外,全市农村家庭农场总数达8362户,其中上半年新增1803户,同比增长20.7%。
截至6月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22.27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8%。个体工商户总量达16.43万户,从业人员达41.95万人,资金数额达19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3.3%和37.2%。私营企业总量达4.46万户,从业人员达33.17万人,注册资本(金)达19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1.1%、16.9%和42.6%。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8273户,出资总额157.6亿元,成员总数56127个,同比分别增长了16.8%、21.9%和13%。内资企业集团总数达70个。
措施给力:“有形之手”助推双创浪潮
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加强对民营经济的领导,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带着一任干,以政府“有形之手”推动民营经济无限发展,已经连续10年出台市委、市政府以1号文件下发全市工业发展意见。
我市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重点清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审批、核准、备案事项;认真梳理并向社会公布“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为企业创造一个“清”、“亲”市场环境。研究编制《六安市民营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立足实际,彰显特色,进一步引导、推动民营经济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根据国家和省相关产业政策,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为方向,集中力量,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十三五”末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将达到70%以上。
积极推进大众创业,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和引导有需求、有门路、有能力的创业群体开展自主创业,最大限度地释放创业潜能,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开展分类培育指导,促进市场主体尽快发展壮大,为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打造强大引擎。
转型用力:“小巨人”勇攀行业制高点
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特征,引导企业进一步突出主业、做优产品,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和细分市场占据制高点,培育成为行业“小巨人”、“配套专家”乃至“隐形冠军”。
我市制订出台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和奖励办法,目前,全市拥有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4家,2017年,力争省新认定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户以上。积极推动两化融合,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重点装备、生产过程、制造工艺、管理服务智能化,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信息化集成水平,选择基础好的企业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着力抓好10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进行示范引导,力争培育省、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家。
发展借力:立足优势巧打“特色牌”
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市立足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现状,通过借助各类平台,围绕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进行招商引资,扩展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产业规模效应,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
目前,六安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家、国家循环化改造园区3家、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1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1家、省级产业集群镇20家,初步形成以六安电机、六安齿轮、六安绿色食品、衡山高端装备制造、叶集家居制造、霍邱采矿冶金和新材料等六大传统产业集群和以杭埠电子信息、霍山·金寨生物健康、金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为依托,围绕强优企业发展配套产业,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引导和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同时,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主动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深化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谋划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重大合作发展项目。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博会、工博会等大型展会活动,积极推动“光彩事业六安行”、“百家民企进皖西”、“工业品展销会”等活动,大力支持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鼓励企业外向发展。
服务合力:因企施策“筑暖巢”
环境政策助推发展。2017年以来,我市继续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推进融资帮扶、引导开拓市场、强化人才支撑、切实减轻负担、加快项目建设、推动队伍建设、强化科技支撑、营造发展氛围”等为主要内容的“暖企行动”。上半年,市直75个部门共赴企开展活动260余次,帮助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80余项。
在专项资金上,2017年,我市再次获得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6607万元,连续五年共获得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4.33亿元,县区配套4.45亿元,有力支持了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市财政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支持企业力度进一步加强。2017全年共有500户工业企业获得市、县区财政无偿投资补贴、贴息、技术进步奖、做大做强资金补贴近1亿元。目前,我市正在开展2017年度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相关项目申报工作,经初步审核,我市有155家企业申报支持制造强省建设奖补资金达1.32亿元。
在企业帮扶上,加强会诊把脉,因企施策,对症下药。将暖企行动中收集的问题进行逐一研究,结合“三查三单”制度,明确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措施清单,促进问题解决。
在融资服务上,进一步推动市辖区工业企业政银担融资风险分担办法、税融通实施意见和过桥接续支持办法的落细、落实,加快拟上市、新三板、安徽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板等直接融资工作步伐,全力拓展融资渠道。
在政策落实上,今年5-6月份以来,我市各有关部门深入8个县区,积极开展“送政策进园入企”活动,通过“一本书”、“一场会”、“一席谈”、“一线看”,把政策送达每个企业、传遍皋城大地,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