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武 本报记者 徐有亭
“俺是16岁就到上海打工,到了不惑之年的漂泊游子,最想念家乡,最想念亲人,俺这么多年深有体会……”说这话的是霍邱县潘集镇西王郢村村民贾志传,他回乡后,创办皖湖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和家庭农场,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流转土地1200多亩,在生态园里,带领周边乡邻致富奔小康……
回乡开创试验田
8月的一天,城东湖岸边的皖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果蔬基地内热浪滚滚,贾志传蹲在地头,仔细查看即将成熟上市的黄桃和雪梨长势。“土壤墒情好、温度足,这茬黄桃和雪梨长势不赖。”贾志传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珠,一边高兴地说。得知记者的身份,贾志传打开了话匣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独自一人来到了上海,口袋里只有50元钱,开过饭店,卖过蔬菜,经营过服装面料加工,搞起了外贸,产品销往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等11个国家。今年46岁的他,在外拼搏,赚了一些钱,但落下一身的病,本想回来盖几间房子养老,但家乡的领导得知他返乡后,多次踏门建议他搞农业种植和养殖。
“农业风险大,没有一个好的优质的产品,在市场上是站不住脚的。”安农大的一位朋友告诉贾志传。通过考察,贾志传决定在该镇西王郢村搞水产养殖,种植黄桃和雪梨。说干就干,他与全村5个村民组村民签订了流转土地600亩协议,开始搞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沟、渠和一些闲置的塘、坝,用推土机推平,挖成大塘,连片开发,又整理成水面600多亩,养甲鱼,每天雇佣农民工30多人,每人每月收入2000多元,他们在园里干活很积极,生态园的雏形很快建成。
刚开始,贾志传栽植几小块黄桃和雪梨试验田,在试验田里搞起了套种,栽下西瓜和花生,他起早摸黑在田里观察果树生长情况,按实际面积计算产量,改良土壤,保证质量,得出了精准的数据后,传给安农大专家参考,农业专家再提出具体种植意见。在园里干活的村民都说,贾老板心真细,难怪生态园里的黄桃和雪梨好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发展,目前,该公司注册了“皖飞湖”、“皖禧”两个商标,获得了国家级“养殖示范基地”、省级“渔业休闲示范基地”、市级“乡村旅游度假村”。黄桃和雪梨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书。
皖湖家庭农场的种、养基地,养殖甲鱼200亩,包装之后以每斤30至300元不等的价格全部销往江、浙、沪地区,2万斤甲鱼,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万元。黄桃、雪梨今年开始出售,200多亩的黄桃,市场价每斤10元,每亩毛收入2.4万元。同时,带动本村及周边村50人就业,促使15户贫困户稳定脱贫。贾仁华、贾志虎在生态园里学到技术后,在自己家的空闲地,也栽上了果树,收入十分可观。
创业潮来致富快
“过去俺靠政府救济过日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俺的两亩地流转给了生态园,平时还在这里打工,挣了‘双工资’。土地流转费、粮食补贴和打工赚的钱加在一块儿,一年下来有两万多元,年底脱贫不成问题。俺对未来的生活有希望!”贾志全信心十足地说。
返乡创业者参与扶贫工作有独特的优势。他们在外务工多年,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有经济基础,更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引导、辐射、带动群众致富能力更强。随行的潘集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莫奎国告诉记者,“昔日‘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已变成‘返乡创业潮’滚滚而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脱贫。”
一花独放不是春。该镇的朱郢、刘楼、汪庄三个贫困村的村民,在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下,来到皖湖生态庄园,现场观摩,深受启发。贾志传告诉村民:“我负责包销,你们在自己家地里包种,每亩黄桃保底价,最低可以收入7000元。你们只要看中了,我现在就和你们签合同。”下一步,贾志传再增加黄桃种植面积200亩,准备办一个黄桃节,开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把全镇整体带动起来。
为引导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该镇每年都开展诸多行之有效的活动,积极完善配套政策,注重创业培训,加强创业载体建设,搭建创业项目交流平台,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如今在霍邱县潘集镇,返乡创业就业已成为外出打工人员的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着技术、带着经验、带着超前的商业意识、带着多年积攒的资金返乡创业,在当地形成了人才回乡、信息回归、资金回流的良好局面,为潘集镇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为全镇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帮扶力度,着力在创业政策扶持、创业环境优化、创业氛围营造上下功夫,努力使广大返乡创业农民工在潘集这片‘双创’热土上,脚步越走越扎实,道路越走越宽广。”该镇党委书记闻庆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