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困难户 浓浓帮扶情——驻村党员何运彬帮扶记

  本报记者 沈贤中 通讯员刘斌

  何运彬是金寨县白塔畈镇政府的一名普通党员干部,30余年的基层工作让他熟悉农村工作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担当,经常为党委、政府出点子、提建议,是当地公认的“点子多”,人称外号“何专家”;在去年党员对接帮扶贫苦户活动开展以后,何运彬第一个站出来承担起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贫困户董经弟家的脱贫帮扶工作,他的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其他党员敬佩不已。

  家住白塔畈镇九树村的董经弟15年前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其年仅21岁的儿子董帮红突遭车祸离开人世,当大家沉浸在这场噩耗中还没缓过神来,儿媳妇又毅然远走他乡,从此杳无音讯;现实的磨难就直接压在老夫妇的身上,2016年,董经弟家被毫无争议地评为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驻村镇干何运彬主动承担起了该户结对帮扶重任。

  在正式对老董家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前,何运彬就通过询问村干部,走访邻居,实地入户走访,对董经弟家的贫困情况进行精准把脉。在深入地研究了老董家的致贫原因后,他对症施策,为董经弟家量身设计出了“三步走”脱贫致富方法。他认为董经弟家的贫困来自于生活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应该首先扶其志。他时常一个人到户宣讲脱贫攻坚战惠民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渐联络与贫困户的感情,在真情实意中重塑董经弟一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发贫困户坚决脱贫的信心。其次“克其难”,针对董经弟夫妇年迈多疾,孙子董文军又刚踏入中学校门的具体情况,何运彬极力帮助老董家申报低保,落实教育脱贫两免一补。又为两位老人办理慢性病鉴定,享受“351”,“180”健康脱贫政策,让老夫妇没有后顾之忧。第三步“立其业”,何运彬分析出缺乏劳动力是让老董家脱贫之路一眼望不到头的根本原因。发展产业没有钱可不行,针对老董家有病无钱的具体情况,何运彬首先想到了光伏产业。他撰写申请报告从乡镇财政扶贫资金为老董家借款5000元,安装3KW光伏电站,每年可为老董家带来固定收入3000元。看到老董家闲置的山场,何运彬趁着全县“两业”脱贫的优惠政策,积极为董经弟家申请财政贴息贷款5000元用于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何运彬找到农技方面的朋友,从专业合作社为老董家引来种猪和鸡苗,并特意请来农技人员现场指导。现在老董家已经养殖黑毛猪1头,在板栗林下套种乌龙早茶1.1亩,茶园里散养土鸡75只。为了给董经弟家的产业找到销路,一向对电脑陌生的何运彬主动玩起了微商,发动亲戚朋友前来购买,并与该户签订了农村产品帮销协议。这一切发自真情的帮扶举动激发董经弟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年过花甲董经弟主动找到何运彬诉说他希望自力更生,务工就业的意愿。但何运彬深知董经弟年龄较大又长期患有冠状动脉疾病,就业难。但何运彬没有放弃为贫困户争取机会,他多次找到老董会木工活的胞弟董经成,耐心交流,反复劝说,最后,董经成答应让老董跟随他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人问何运彬为什么这样执着,“受罪不讨好”,因为在他看来为贫困户找到工作,让他们凭勤劳致富不仅关乎脱贫,更关乎做人的尊严。

  在何运彬尽心尽力地付出,真情实意地帮扶下,帮扶成效已初步显现。自去年起,老董家共落实9项帮扶措施,为董经弟家获得2.7万元收入。如今,人们来到董经弟家,在看到产业兴旺的同时,更看到三口人脸上流露出的一丝丝笑容。

 选择年月
<2017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市领导对县区纪委书记和部分派驻纪检组长进行集中廉政谈话⊙市纪委常委会 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我市兑现首例涉枪涉爆举报奖励⊙金寨专项整治高速公路“三超”车辆 ⊙单龙寺镇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 ⊙让孩子们都享受优质教育——裕安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侧记⊙暑期防溺水⊙心系困难户 浓浓帮扶情——驻村党员何运彬帮扶记⊙政务发布不应过于娱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