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文化尽快长入旅游经济 ——对我市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胡遵远



六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机遇,制订了相关激励政策,加大了项目资金投入,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建成了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主轴,以“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地”和“红军摇篮、将军故乡”为“两翼”的红色旅游新格局;打造了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成了19个市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较快地提升了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树立了老区良好形象、产生了积极影响。
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市红色旅游大发展、快发展?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让红色文化尽快长入旅游经济、要把红色文化尽快融入红色旅游发展之中,使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此,提出十条具体建议。
一、要把红色资源、红色旅游的宣传牌和革命遗址、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的指示牌“竖起来”。要有计划、分步骤、科学合理地在高速路、国省道以及通往景区的公路沿线,增设一批反映红色旅游资源、规划、景点、意义、作用、成效等方面的宣传牌,内容要言简义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便于记忆,努力使过往行人、入境游客一看见就能够产生有一种向往皖西、入驻皖西,过目不忘、终生难忘的感觉。
二、要把宣传、介绍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建设的规划图、示意图“晒起来”。在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各旅游景点景区的入口地带,把全市、至少是本县区的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建设的规划图、示意图放大、张贴起来,使入境游客更多地了解皖西、知道六安有着众多的革命遗址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尽可能地让他们产生一种“看了这、丢了那”,“顾此失彼”、“心存遗憾”的感觉,促其坚定二次进入、故地重游的信心和决心。
三、要把记述六安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的旅游丛书“编起来”。要迅速启动全市或分县区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旅游丛书”的编写工作,要充分挖掘、广泛搜集,力争在每一个红色景点都能够发掘、编写三个以上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具有一定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小故事,并且分景区或分县区地编纂成书(册)。
四、要把富有地方特色,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红色故事“讲起来”。要组织景区的干部、职工、讲解员、导游员读红色故事、讲红色故事,通过开展讲解培训、业务竞赛等多种活动,不断提高讲解员、导游员的讲解水平,真正让各类参观人员和游客能够从他们那通俗易懂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讲述中汲取红色基因、接受传统教育。
五、要把能够反映六安红色历史、吸附精彩故事的文物资料“展起来”。努力给游客一种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的真实的感觉,切实增强红色旅游景点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六、要把记载六安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的大别山民歌“唱起来”。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搜集、整理,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使其从“沉睡”中“觉醒”,让相关人员特别是讲解员、导游员知道、了解、会讲、会唱大别山民歌。
七、要把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地方大戏“演起来”。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挖掘、整理、完善、提高,在不同的县区、不同的景区排练一些各具特色的“大戏”,争取每晚都能给游客们演上一出“大戏”(至少是每周一次),充分发挥其凝聚人气、扩大影响的独特优势。
八、要把反映皖西革命历史、宣传老区红色文化的影视作品、书画作品、音乐作品“写起来”。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村组、农户进行采集、挖掘、创作,用心打造、用力推进,力争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六安革命历程、展示六安红色历史、传诵六安红色故事、弘扬六安红色精神。
九、要把全党重视、全民参与的红色旅游发展氛围“炒起来”。
十、要把宣传皖西红色旅游,极具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的推介促销活动“做起来”。坚决摒弃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旅游促销活动,特别是要面向全国征集、评选一批能够使皖西红色旅游品牌响起来、靓起来、火起来的广告语、广告片,然后在中央媒体上“落地生根”、长期播放,使其开花结果、早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