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7日05版       
 
暑期安全不能放假

  孙继兰

  暑假是孩子们放松心情、快乐玩耍的好时光,但同时也是儿童意外伤害事件的高发期。暑假以来,各地不时发生的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为快乐假期蒙上阴影,引发人们对于孩子假期安全问题的反思——

  意外频发 孩子“很受伤”

  入夏以来,多地发生中小学生溺水事件,一年中39.5%的儿童溺水事故发生在6月至8月,留守儿童和“候鸟儿童”是高发人群。根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在我国的一项调研显示,在几种常见儿童伤害事故中,溺水的重度伤占比最高,达到43.4%,且溺水超过几分钟,就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性损伤。

  道路交通事故、儿童坠落伤亡事故等也是暑期儿童安全的“杀手”。有报告显示,随着家庭用车的普及,2013年之后,儿童乘坐机动车造成伤害的比例超过了步行,而这与包括儿童不系安全带、坐副驾驶位、儿童安全坐椅使用率低等不良乘车习惯直接相关。

  “对于儿童而言,家中的阳台、窗户和厨房也都是危险场所,尤其是家中没有大人的时候。”育儿专家王惠明说,一些家庭暑假留孩子独自在家,又没有在阳台和窗户上安装防止儿童坠落的防护装置,留下了安全隐患。王惠明提醒家长加装防护设施,告诫孩子不要攀爬窗台、阳台,并尽量不要长时间将孩子一人留在家中。

  王惠明指出,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孩童单独进入厨房,家里的刀具、水壶要放置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热水壶、暖瓶或饮水器等应放在孩子踢不到的地方。此外,家中的药物、硬币、铁环、戒指、钉子、缝衣针、电池等要放好,如果疏忽大意,放置不当或是没有做好相关安全教育,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也会成为危害孩子安全的罪魁祸首。

  看护不力 安全“漏洞多”

  每年暑假,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孩子的安全多有告诫,媒体也时常宣传提醒,家长更是苦口婆心教导孩子注意安全。尽管如此,学生溺水、坠楼、触电等意外事件仍频频发生。暑期安全问题何以成为“止不住的痛”?

  “家庭缺乏有效看护、社会安全意识不足等,都是导致孩子发生意外的重要原因。”一项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暑期安全问题展开的专题调研表明,学校、家长衔接不紧密,致使学生管理出现“真空”,同时隔代教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老人对孩子的监护往往难以到位。无论是暑假进城的“小候鸟”,还是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照护主力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龄都已偏大,身体状况不佳,精力有限,难以对孩子进行有效地看护和监督,放假后一些孩子的行动实际上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一位在上海打工的留守儿童家长说:“孩子今年8岁,正是调皮的时候,平时光靠爷爷奶奶很难管得住。这不,一放假就和小伙伴们到处疯跑,电话里怎么说也不听。看到报纸、电视上报道那么多孩子出事,我们都很担心,打算让我妻子回家专门看管孩子。”

  当前,虽然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但效果很不理想。很多安全教育课程是“搞形式、走过场”,大多数学校只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讲注意事项,放假前提醒一次,鲜有实际演练。不少学校采取应试教育的思维和方式搞安全教育,比如出一份卷子,设置一些有关安全教育的题目让学生“填填空、画画钩”了事,难以产生实际效果。

  在笔者走访中发现,不少城市郊区学校、农村学校在安全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同时,一些危险水域、路段缺乏相应的警示标志,即使有,信息也过于简单,例如“禁止下水”“禁止横穿马路”等,警示效果不佳。

  各方联动 织牢“防护网”

  安全警钟一再敲响,让人扼腕叹息之余也不禁思考:如何才能填补暑期安全漏洞,编织出一张牢固有效的儿童暑期安全防护网?

  “暑期外出游泳如何预防溺水”“身边有人触电怎么办”……一些社区组织了关于夏季青少年安全的知识讲座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们参加,讲座围绕青少年自护自救、法治教育、绿色上网、安全出行、平安度夏等内容开展了系列讲座、体验活动。

  早在暑假前夕,教育部门就专门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暑期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假期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对接、假期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从安全出行、预防溺水、平安居家等方面,对学校、家长和孩子进行安全提醒。

  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是进行安全教育的主力,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将安全教育课程化、常态化,并定期组织测试、评比等,而非满足于零碎的、短期的项目培训、夏令营,要让安全理念真正入脑入心,从加强学生及家长安全意识、提高救援技能、增设儿童活动场所等方面,合力拧紧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暑期“安全阀”。

  另外,儿童安全工作应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儿童事业发展实施目标管理。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统计工作,开发研制安全知识手册等,探索儿童伤害干预工作模式,搭建一个政府牵头、职能部门主抓、专家指导、社会各界支持、儿童及家长参与的多机构合作的工作平台。

 选择年月
<2017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十米车厢”传文明新风⊙让文明一路相伴⊙暑期安全不能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