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国强 王元军
7月21日上午,盛夏时节的叶集区三元镇龙元村,田间地头热浪袭人,三伏天的燥热,依然抵挡不住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劳动的热情。行走在村里的稻田边,随处可见错落有致、方方正正的隔离铁丝网,网的中间是郁郁葱葱的水稻,稻田边四周的回字沟里,则“藏”着当地部分贫困户以此脱贫的法宝——小龙虾。
三元镇位于大别山和江淮平原之间,史河总干和沣河干渠贯穿全镇,镇内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独特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小龙虾的生长。而小龙虾因体型比其他淡水虾类大,肉也相对较多,因为肉质鲜美,所以受到普遍欢迎。几年前,当地村民尝试养殖龙虾,为了不影响水稻生长,将两种经济作物进行套养。传统的稻田成了虾稻田,虾稻田里出产的稻谷和小龙虾,都达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生产方式实现了融洽结合、互相滋养,产生出“1+1大于2”的综合效益,亩平均增收2000元。“想养虾,种水稻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撒化肥、喷农药,必须不用农药化肥,维持适合小龙虾生长的环境。”在村民陈礼山的承包田前,谈起套养的无公害水稻和小龙虾,他介绍得头头是道。
陈礼山是三元镇龙元村人,妻子之前患有心脏病,经过手术后病情有所好转。加之两个孩子上学,妻子手术又花了十几万元,家庭因病致贫,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甘生活困苦的他,一直在等待着摆脱贫困的机遇。常在自家承包地边转悠的他,看到田里有很多野生龙虾,萌生了养虾的念头。专家告诉他,如果在稻田里养小龙虾,可以起到控制田间杂草滋生,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及透气性,有利于释放土壤肥力,更加便于水稻生长。通过改造养虾稻田,增加田间蓄水,在确保稻虾绿色生态的同时,旱涝保收,还可以增加收入。如此好的经济效益,为何不试试看呢?2015年,他在承包的3亩多的水洼地里,走上了养虾脱贫路。没有虾苗,到镇上求助水产站;没有技术,请专家到田间指导。一年下来,3亩多地的龙虾和水稻,收入10000多元。尝到了虾稻共养甜头的陈礼山,2016年又将套养规模扩大到了40多亩,从放养虾苗到种植水稻,一样也不耽误,一个人完全可以完成,闲暇时还可以出去打打零工,亩产增收2000元左右,当年实现脱贫。如今的陈礼山,妻子手术借的钱也还清了,对生活充满信心。 (下转三版)
扶贫,需要产业支撑。以绿色产业带动扶贫的模式,看似平常,但却能给贫困户带来稳定的收入。
我市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恰好是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地区,那里远离工业污染源,适合发展优质农产品。依托良好的自然禀赋,生态产品很有竞争力。回归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生态产品质高价优,能撬动城市中高端消费市场,农民可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
三元镇的做法就是依托自然资源,发挥生态优势,精耕传统产业,用绿色产业带动脱贫,以“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方式,将绿色做成“大产业”,连接农户“小产业”,达到增产增收,稳步脱贫目的。
脱贫项目,不必一定高、大、上,舍近求远,不如因地制宜。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农户容易掌握,小品种、土特产都能成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项目,能稳定增收增效的就是好项目。何况,生态种养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涵养地力,避免环境污染,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