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寮岩:守望千年的双蟾

  游畅

八版80100222.jpg

  但凡有点历史的地方都有“十景”“八景”之类的提法,一般都是四个字,读着就让人想,什么“断桥残雪”、“三潭印月、“龙穴夕照”,意境美得不得了。那是一代又一代先人对家乡名胜的提炼,是一种爱的表达,也是一种自豪。

  “嵩寮泻乳”就是六安的古八景之一。

  “嵩寮泻乳”是指嵩寮岩,又叫双蟾寺,在城之南的东河口,它不仅是六安的古八景,还是丹霞地貌。山,六安不少,但六安的丹霞山不多。丹霞山的好看主要在于它的颜色,石是红的,山是红的,暗红、微红,不是大红大紫的红,红的过了就俗了。山也有年龄,嵩寮岩已经是丹霞山的“老年”了。我去过广东的丹霞山,据说那是最正宗的丹霞。比较一下,广东丹霞的确年轻些,颜色鲜艳得多,山峰昂扬的多。嵩寮岩虽然年老一些,但仍不失丹霞的风采,颜色依然是红的,只是山峰不是那么挺拔,这样也好,多了些沉稳。

  丹霞地貌的嵩寮岩最显眼的还是它的外表,最高的二个山峰像二只巨大的蟾,真像,多远就能看到,你可以边走边看,越看越像,一公、一母,两只蟾并排坐着,中间隔着一块田地和池塘,池塘临水的山脚有许多山里红,开着白白的花,倒映在水面上。两只蟾都是面向南方,公的瘦一些,头昂的高一些,很警惕的样子。母的丰满一些,有点偏胖的感觉,很温顺,很随和的样子,游客大多喜欢母蟾,第一站都来看它。

  双蟾的美妙集中在母蟾身上。母蟾的山脚是茂密的竹林,微风吹过,竹稍的起伏如波浪一般,这时候的母蟾是在绿的海里。拾级而上,石阶是老石,长满了苔藓,苔藓不单在石头上,路边的老柏树也满身披挂着,如果是五月,会有热闹的栀子花开在竹林边,一切都是静静的,只有一两只鸟儿从你脚下噗噜噜飞过去。过了山门,有两个去处,一边是看山,一边是进庙。不急着进庙,先看看母蟾腹下的“丹霞”吧。几块大石头稳稳地叠加在一起,石面是缓缓的慢坡,边角是完美的弧线,那么圆润,浑身是暗暗的红,特别干净,几乎一尘不染,你不由自主地想坐一坐,坐在红汪汪的石头上,看竹林、远山,还有飞着的白鹭,摸摸那丹霞吧,热乎乎的,偶然有一两块干了的地衣。我一直认为这是最好的丹霞了,让人可以亲近的总是最好的。

  母蟾的腹是空的——一个硕大的岩洞,著名的双蟾寺就建在洞里面。洞口的造型如弯弯的月亮。洞里很凉,天然的凉,再热的天也凉,一身的汗,进去一小会儿就凉飕飕的了,舒服得不想出来。洞很大,相当于三百人的会议厅,庙的摆布和一般的庙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洞顶的石头是最有看头的,蜂房燕穴一般,又似葡萄攀在上面,大自然的雕刻艺术品啊。正顶的位置是一个正方形的凹槽,正是这个地方滴泻着乳液,可以食用的白色琼浆,“嵩寮泻乳”就是指这儿了。可惜,被一个贪心的和尚毁了,和尚嫌滴得太慢,开挖了更大的口,坏了,反而不滴了。明朝的地方官杨四知在《嵩嶚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石乳淙淙,随风飘拂,行君以面承之,冷泌肌里,清洽眉宇。”,清朝的县志还记载着这个“嵩寮泻乳”,可见,这个贪心和尚是清朝以后的。

  洞里的宝贝还有好多,诸如汉武帝午休过的石床,罗汉捉蛇蹬出的脚印,有那能够敲出战鼓声、锣声的浮石,还有能够七孔放光的石灯。

  双蟾寺的公蟾其实也很精彩,石屋没有母蟾的大,但颜色却鲜艳得多,还有那千奇百怪的苔藓很有味道。拜望公蟾要经过一段松树林,在松树林里小坐,也很值得,“听松涛”平时只能意会,现在,却是真的,那阵势之庞大,那声音之威武,已经不是我能够描述得了的。那是在向我们倾诉什么吧?

 选择年月
<2017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嵩寮岩:守望千年的双蟾⊙夏韵如歌⊙白洋淀的夏天⊙七绝·西湖游记⊙便民资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