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金柱 陈波
七月酷暑,霍山县太阳乡观音岩水电站工地上一片繁忙。太阳河上游峡谷幽深,水流湍急,观音岩崖岸耸峙,绝壁千尺,两岸最窄处不过几十米。左岸崖壁上,几台铲车在开凿道路,河道里,一台大型挖掘机正在紧张施工。
“观音岩水电站设计坝高42.5米,库容量680万立方米,装机1万千瓦。你站的地方就是观音岩水电站的坝址,明年这时候,就是在40米深的水下了!”陪我们前来的观音岩水电站工地负责人朱现东爽朗地笑着说。
“目前,库区淹没区征地和150多亩山场、道路和机房占地已经完成征地工作,预计明年7月就可以并网发电了。”一直盯在工地上的朱现东脸膛晒得黑里透红,泛着油光。
位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脚下的太阳乡,下辖5个行政村,其中船仓村、太阳村和金竹坪村为重点贫困村以及双河村和杨家河村两个非重点贫困村。
“我们乡地处深山区,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发生率较高。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1户1320人,大多因病、因灾而致贫,家中缺乏劳动力,产业扶贫一无原始资金、二无劳力参与、三无技术储备,几乎没有可以立马见效的扶贫措施。”太阳乡乡长饶猛为此很是伤脑筋。
2016年,太阳乡通过招商引资,总投资6000万元的观音岩水电站顺利落户,该乡也从中看到了扶贫工作的破冰契机。在乡政府的统一运作下,5个行政村均成立了村级农业公司,按照“政府+企业+贫困户”三方合作模式,鼓励贫困村、贫困户以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要素参股开发水电站、服务区等收益较好的优质项目,获得分红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补助贫困户。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