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是个“筐” 但并非什么都能装

  夏振彬

  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经济百花开。在共享雨伞、睡眠舱等火过一轮之后,衣服、手包、珠宝这样的个人物品也被共享经济瞄上了,比如有共享珠宝平台宣称“高端珠宝不再遥不可及”、换戴轻奢品牌珠宝“零压力”,分分钟戳中爱美这一人类的天性。

  不过,细看其“共享模式”:有的需缴纳数额不菲的押金,就能暂时拥有珠宝;有的可以将手头闲置的大牌珠宝寄给平台,以换取佩戴其他珠宝的资格。要么交钱,要么以物抵押,其实说白了不都还是租赁吗?

  当前,在共享经济的“大筐”里,东西越装越多。出行有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停车,手机没电了有共享充电宝,下雨了有共享雨伞……一夜之间好像所有的物品都可以拿来共享,而“共享”二字几乎成了灵丹妙药,各方资本、各种产品都想抱一抱大腿——一种经济现象火了,可喜可贺,但如果产生新问题,还是值得警惕。

  先看“虚火”。据媒体报道,“共享旅游”在厦门悄然流行,手机下个单就可以找当地人陪玩,享受一系列服务——这不是和“网约导游”差不多吗?不久前,共享睡眠舱猛刷存在感,见多识广的网友表示,这不过是换了“马甲”的胶囊公寓……去应用平台上看看,大大小小的共享类APP加起来有近百款,其中很多早已存在的生意不过是改头换面,新瓶装旧酒,换个包装蹭热度。

  共享经济火热,各路人马及时“跟进”,以图分一杯羹,这无可厚非,甚至其探索精神值得嘉许。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也有一些商家热衷“包装”,痴迷于炒作概念,他们举着“共享经济”的旗号一哄而上,制造声势、圈占市场,有的为了获取融资“强行”共享,进而“赚一笔就跑”——他们助长了市场里的浮躁之风,模糊了共享经济的探索方向,稀释了其正面效应,值得警惕。

  再看骗局。针对共享经济,有人为蹭热点竟不断秀下限,以共享之名,行不轨之实。“段位”低的如一些共享产品,用户使用竟被强制安装软件甚至窃取隐私,相当霸道!“段位”更高的,比如媒体曝光的“共享红酒”,商家打着共享的旗号揽客,宣称“既能免费喝红酒还能赚到钱”。其实呢?不过是吸引用户投资以集资理财,诱导用户层层发展“下线”从而获得奖励,其“模式”不仅是假共享,而且有犯罪之嫌。类似这样打擦边球、无节操的所谓“共享经济”,应予以规范或清理。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资源浪费。最开始,共享经济只是“陌生人之间闲置物品使用权的暂时转移”,其初衷是淡化所有权、侧重使用权,以此增加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但当前,很多“共享经济”只是实现了互联网化租赁,一旦管理不当、无序竞争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与共享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比如共享单车,最近,海口、杭州等城市要求暂停投放,因为局部共享单车已经过剩,甚至过度占用公共资源。

  共享经济是热点,但也不能随便“蹭”;共享经济火热,更应该提防虚火。对于这块金字招牌,我们要避免其鱼龙混杂,更要打击“挂羊头卖狗肉”——如果“共享”被泛滥化、被玩“坏”,只会过度消费这一经济模式的声誉,其危害不可谓不大。

 选择年月
<2017年7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627282930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市领导为一线职工“送清凉”⊙全市法院“雷霆行动”成效显著⊙叶集区开展健康扶贫牵手活动⊙中店乡纪委“三严”护航脱贫攻坚⊙义务献血⊙分类扔垃圾 何时成习惯⊙城市“绿肺”有了“降温伞”⊙ 共享是个“筐” 但并非什么都能装⊙单龙寺镇积极应对“7.26”风灾⊙ 彭塔乡田头打井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