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婷婷 杨子
我市多年前就开始在城区安装新式环保垃圾箱,引导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然而,多年过去了,城区大街小巷的分类垃圾箱仍然被“混装”。垃圾分类,对皋城市民来说,其实就在身边,但是又显得如此遥远。
现状:分类垃圾箱全部是“混装”
在皋城广场的一个分类垃圾箱前,环卫工老赵正在清除箱内垃圾。他分别打开印有“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箱侧门,取出装满果皮、塑料袋、饮料瓶并发出刺鼻臭味的两个小箱,麻利地倒进垃圾转运车。“老百姓根本没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概念,其实也包括我,这些分类垃圾箱起不了分类的作用。”老赵快人快语。他告诉记者,他所负责的垃圾箱,在清理时,垃圾都是被混装,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因为自己任务重,他也不会去分类收集,也没有人硬性要求说一定要把垃圾分类处理好。
当日傍晚,记者来到人流量较大的万达广场前一个垃圾箱附近观察。10分钟时间内,有8人向垃圾箱扔入垃圾,大多是西瓜皮、塑料包装袋和矿泉水瓶。而扔矿泉水瓶的行人,连看都没看就直接“塞”进了不可回收的箱内。“蹲点”中记者发现,部分行人直接把垃圾扔在垃圾箱外,有的甚至距离垃圾箱一两米远就将垃圾像投篮球一样抛过去,对于没“进篮”落入地上的垃圾,不予理睬。
为了营造更好的城市环境,在城区全面推广垃圾分类,我市多年前就安置了分类垃圾箱,基本上实现城区全覆盖。“现在的垃圾箱,不论从外观还是质量都比以前的要好很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扮靓了城市。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不清楚到底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类别。我每次扔垃圾,两个箱子哪边方便就扔哪边。”市民黄湘湘说。
调查:垃圾分类为何现“尴尬”
垃圾分类,为何有“口碑”,却无“票房”呢?记者带着这一问题,进行了走访调查。
大部分市民都能对垃圾分类的好处知晓一二:提高废物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垃圾处理成本等。但真正以行动支持的人却很少。大家普遍认为,一是市民对垃圾危害的认识不够,觉得垃圾分不分类与自身利益无关;二是怕麻烦,没养成习惯。“都知道垃圾分类处理有好处,但有谁真正清楚到底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何明梁老人是一位退休老教师,他认为,垃圾分类宣传不到位,市民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是推行遭遇瓶颈的首要原因。因为宣传没跟上,市民、包括环卫工在内,缺乏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长期以来形成的将垃圾统一装袋、随手扔掉的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了。其次,分类垃圾的后续处理设施、设备不完善也是垃圾分类的“拦路虎”。
据了解,目前城区、城郊共有25个垃圾中转站,其中在用的21个。每天,环卫工将垃圾从垃圾箱、垃圾房转运到中转站,然后并没有经过任何分类,直接经过压缩后,将垃圾统一装到封闭的大垃圾车里,运往垃圾处理场。环卫部门人员介绍,现在市区每天的垃圾处理量约为500吨,目前是将垃圾全部运往垃圾处理厂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要达到分类处理的要求,还需要更多的人力、设备和场地。
思考:垃圾分类,何时不再那么遥远
毫无疑问,垃圾分类是好事,是趋势。然而,面对现状,如何采取措施,真正实现人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别再让它那么遥远呢?
市环卫处办公室主任江勇认为,要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在市民当中树立“垃圾分类回收,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观念,形成良好的氛围,推进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同时,他表示,市环卫部门也在逐步改善垃圾分类的后续处理相关设备设施。
在何明梁看来,首先是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市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应该加强部门合作、形成合力,组织环卫部门、教育部门、新闻宣传部门等,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搭建较好的载体,引导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公务员刘勇认为,垃圾分类,也可以结合实际市情,借鉴他山之石。据他了解,台湾从10多年前就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回收,每年可创造出数亿元的回收再生产值。而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居民每家墙上贴着一张政府发的图片,详细注明了垃圾分类方法及扔垃圾的时间。
采访中,也有部分市民认为,可以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尝试性地导入企业力量,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分拣中心,对可回收垃圾的收集和售卖,实行市场运作,使市民不仅处理了垃圾,而且可以获得部分利益,激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