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变形记”

  李笑雨 本报记者 储勇

  霍山县但家庙镇大河厂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161人,贫困发生率6%。现如今,村里越来越多贫困户正在“脱胎换骨”,从贫困户变成“鱼塘主”、“工人”、“股东”……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变形”的呢?

  授之于“渔”,农民变“鱼塘主”

  “我家鱼塘里的鱼现在差不多三四斤重了,大的估计能有五六斤,现在鱼市价格特别好,周末来这钓鱼的人也多,我这20几亩鱼塘的销路也不愁啊……”大河厂村贫困户曹家友笑着说。

  年过半百的曹家友身体一直不好,其家属患病长期卧床不能劳动,上面又有老母亲需要照顾,下有两个孩子正在上学,一家5口人,生活十分困难。2016年,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曹家友利用家里的6亩水塘养起了鱼。“我参加了两次镇上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今年,村里又帮我租了15亩鱼塘,现在我们家算是稳定脱贫了。”

  据统计,大河厂村有41户贫困户发展养鱼244.5亩,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农民变“鱼塘主”,脱贫也指日可待。贫困户养鱼,没有鱼塘,政府帮助协调租赁;没有资金,政府给予协调贷款和产业补助;没有技术,政府开展技术培训。村里兴起的“养鱼热”,让更多的贫困户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公司带农户,农民变“工人”

  “我丈夫去世的早,一个人身体不太好,还要照顾孩子,一年四季围着4亩多地转,操心受累不说,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现在土地流转给映山红公司后,一年租金2000多元,我还能去公司打零工,年收入有1万多元,租金按年领,工资当月算,在家门口就能领上两份‘工资’,不愁脱不了贫。”大河厂村贫困户许信清高兴地说起了土地流转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生活。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大河厂村注重引进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企业,并大力扶持本地企业大户,将土地流转与脱贫攻坚巧妙结合起来,既盘活了村里土地资源,又解放了劳动力,让贫困户能在家门口就业,获得“租金+工资”双份收入。在此过程中,也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

  “目前,我们村映山红、双霍、曙光等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共流转土地3000多亩,全村80%的贫困户都将田地流转给公司及大户种养,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村集体也增收3万多元,像许信清这样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拿‘双份’收入的贫困户达10多户。”大河厂村村书记陈恩兵介绍说。

  政企农联姻,农户变“股东”

  “本月中旬签的协议,我如今成了公司股东了,以后3年,每年我都能拿到4000元的股东分红。”连日来,每每有人提及这事,大河厂村贫困户周启刚就会喜上眉梢。

  周启刚所说的“协议”,是和当地的映山红生态科技公司签订的《但家庙镇金融扶贫四方协议》,包括周启刚在内的20名贫困户每人将5万元的扶贫贷款,以入股的形式交由映山红公司使用,并按协议每年领取“分红”。

  为解决无劳动力、无经济来源、无财产这“三无”贫困人员增收问题,该镇积极与霍山邮政储蓄银行、霍山映山红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对接,积极推进“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金融扶贫,政府担保、贫困户分贷集中入股分红,确保获得稳定收益。

  据了解,目前该镇还在积极谋划实施自来水厂、蔬菜大棚、茶叶加工厂等资产收益性项目,力争带动35户“三无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选择年月
<2017年7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627282930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确保完成征兵任务⊙推进城区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全面推进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综合治理 ⊙贫困户“变形记”⊙梧桐“中暑” 落叶自保⊙固镇镇积极抗旱保苗⊙邮储银行六安分行打造金融扶贫新模式⊙交通银行六安分行责任于心 服务于行⊙建设银行六安分行金融送活水 扶贫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