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池镇位于舒城西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山川秀美,文化底蕴厚重,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阳山巍峨,谭岭、大岭、毛岭逶迤起伏,康冲、城冲绵延千里。山下有一口金盆,据说是玉皇大帝遗失在人间的唯一聚宝盆,盆里盛有磨元,晚上金光四射,如颗颗明珠,蓄满水后,波光粼粼,犹如繁星照耀天空。众多溪流汇成一条条河流,有王河、刘河、郭河、西河、姚河,河水清冽,终年不绝,沙埂铸就的河岸上春日芳草萋萋,夹岸桃花,夏日杨柳依依,浓阴匝地,游人如织,河堤固若金汤,水系发达,河道纵横,众河流汇合与三江,滋润浇灌着鲁畈、胡畈、方畈,让汤池变成林茂粮丰、鱼米丰盈之地。
三国时,周郎经常带三五好友,外出狩猎,习武骑马,一日来到龙河上游,在一铁铺前驻足,只见一位铁匠师傅正在打铁,此人鹤发童颜,远近闻名,手艺精湛,有炉火纯青之功,擅长制作刀剑,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周瑜与他喝酒谈心,相见恨晚。师傅一看周郎风流倜傥,潇洒英俊,一表人才,将来定有一番建树,与周瑜结拜兄弟并赠送一把祖传的宝剑。
相传倒淌河的神奇,引来龙河里一条巨蟒溯流而上,听说仙米尖山洞流淌仙米拯救百姓时,它好奇,自己吃下仙米可长生不老。一日来到仙米尖山下,可门口等米的难民排起长长的队伍,巨蟒哪里等得及,径直拨开人群,把头伸向幽深的洞里,哪知洞口立即停止淌米。此刻乌云翻滚,头昏地暗,恰遇周瑜带着小乔在此踏青,知道有妖孽作怪,危害百姓,他拿起宝剑奋力向藏在石缝中的巨蟒砍去,由于用力过猛,把一块巨石劈成两半,巨蟒被一斩两段,一命呜呼,至今山巅上仍见一块顶天屹立、鬼斧神工的“周瑜试剑石。”
年仅35岁的周瑜病死在兵营中,思夫心切的小乔不久也离开了人间。就在小乔死后不久的一个清晨,仙米尖忽然变形了,出现了背靠着山脊的一对情侣安然仰卧的雕像,一个是潇洒英俊的男子,一个是秀气美丽的少女,人们感叹,大山上仰卧的就是周瑜和小乔的化身。也许是英雄怕死后妖怪再来伤害当地生灵,化成一座万年不朽的山峰镇住妖孽,情侣峰由此而得名。
据说唐朝黄巢起义失败后,流落于此,留恋这里的美景,变成一座高大的山峰,也就是现在的黄巢尖,雄踞龙河(万佛湖)上游,阻挡兴风作浪的乌龙入侵汤池,阻止乌龙向东活动,造福一方百姓。黄巢尖青山如玉,四季花香,鸟语阵阵,溪水潺潺,一路欢笑奔向万佛湖。
宋朝的李公麟告老还乡,白天留览家乡山水间,晚上作画。他不蹈袭前人,能取前人长处,摒弃色彩,专用白描,成为我国传统绘画方法之一,为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作出重大的贡献。家乡山水,风土人情让他灵感大发,他现存作品有《五马图》、《维摩诘像》等名作。隐居龙眠故里,家住中社,前有常院,庭院深深,后有郭洼,翠竹片片,门前有一茶亭,旁边有一棵古树,九桠(丫)粗壮,旁逸斜出伸向远方,不远处有一油坊,榨油声此起彼伏,油香千里,他情不自禁用如椽大笔在两块巨石——镜石和石牌上写下“美丽神奇倒淌河,人间福地西汤池。”
清朝散文家、进士戴名世经常邀“桐城派”三五文友,徒步从桐城翻越龙眠山来汤池游历,白天徜徉于山水间,晚上来汤池泉池中沐浴,并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春留下千古名文《温泉记》。文曰:“温泉在舒城县东南七十里。山间,泉出石下,沸而出,若釜中汤然。土人为方池于其前,相去丈余,沟而引其水入池。旁亦有泉,相去不二、三尺,其水寒,其流细。二水皆达于溪。其池旁近之水,往往有温者,而流不大,温亦弗及焉。山中人及道路过者皆来浴,日夜不绝。池可容十余人,皆裸而立池中。主人教余浴,余不可,乃濯足而归。”
不禁题诗一首:千峰山林涌波涛,万佛湖水相拥抱。温泉争流热度高,倒淌河水向西跑。圣贤精神永不老,今人永远要记牢。龙眠山巅瞰世界,物我两忘最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