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德安先生的“安”在于:你喊他小戚,他笑;你喊他老戚,他笑;你喊他戚先,他也笑;学生们很江湖地喊他戚爷,他还是笑。这个世界似乎没有让他心烦气躁的事,他安然接受生活赋予的一切。
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横流,古人所不屑的“戚戚于功名,戚戚于富贵”,当今社会是家常便饭,很多人奔升官去了,很多人奔发财去了,无数人功利之心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而德安先生静静立于三尺讲台,从家里来,往教室去,不变的路线,不变的心情。勾心斗角与他无干,别人的明争暗算他全然不觉,他的一方天空永远云谈风轻,太平安然。他安于平凡的生活,执着于教鞭,在他脸上只能看到两个字:平和。古代君子安贫乐道,今之君子乐道安贫,教书育人就是他的“道”,他安于老师这“道”的清贫,安于叶集一方水土的狭隘,他把一个名字“德安”历练成金玉:心无戚戚,方得安宁。
有人说:老戚,我今天有事,跟你调一节课吧。他说:好!有人说:戚先,我晚自习不得空,你给我看一节吧?他说:好!有学生家长找到他,说:戚老师,我孩子物理有点缺腿,你周末给补几节课,行吗?他说:好!在戚先生的字典里,似乎没有“不好”二字,他始终保有一颗与人为善的仁爱心。
戚老师的物理课一般都安排在下午,但他早晨很早就上教学楼,进班清点学生,迟到的谈谈话,没来的给家长挂电话问问情况,直到第一节上课铃打响,授课老师走进教室后,他才缓缓走下楼:签到,上街吃早饭。吃完早饭顺便买些菜回来。戚老师慢腾腾地走,贴身拎着菜兜,走到校门口照例有人寒暄:“老戚,亲自买菜呀?”戚老师侧着耳朵听,听得很认真,继而先笑后答:“小朱不在家,我一个人好凑合。”“今天什么伙食呀?”“芹菜肉丝。”“呦,这么简单呀!是减肥还是怕做饭?不如雇个小三来家,给你买菜烧饭洗衣服,别那么傻,啥事都自个干,哈哈……”戚老师也撮着嘴笑:“雇不起,雇不起,你家老公有钱,养个小三,我看行!”在哈哈的笑声中,戚老师向家的方向拐去。
老戚的生活中,没有算计,没有钻营,没有拼命,没有苦思冥想,没有绞尽脑汁。在这个拥挤的世界上,戚老师从不拉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设虚无飘渺的理想,不渴求急功近利的辉煌,无争、无贪、知足;戚老师思想本分,凡事不强求,不与人攀比,安于当下生活,悠然自得;戚老师做好每天当做的事,静对每一件事情的平淡,在平淡中获得自然纯粹的幸福,轻松随意,优哉游哉!
没有心慌意乱,行色匆匆;没有愤世嫉俗,眉锁千重;没有情绪浮躁,焦头烂额;没有大起大落,潮来潮往;没有牢骚满腹,怨气声声。他永远面带微笑,性情始终是轻风细雨的温和,过最庸常的生活,享受最平凡的日子。
他的这种“安”,不是躲在山山水水、梅梅鹤鹤后面的独善其身;不是运气好的时候神气活现,运气差时的时候丧气灰心;不是暗藏心机,伺机而动,待时机成熟一鸣惊人。他的“安”是一种内心的安宁:一种大河的稳重,一种大山的岿然,一种大海深处的平静。在他身上看不到大喜、大悲、大怒,看不到冲动、豪迈、激进,他表现的是不计不较,他超然闲适,从容淡定。
“安”是一种成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