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与病魔赛跑,为生命护航

  杨陈媛 本报记者 单姗

6健康0717 868196.JPG

6健康0717 898973.jpg

  提起ICU,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恐惧,因为那里有生命垂危的病人,还有高昂的医疗费用。ICU有全医院最危重的病人,也是最紧张、最繁忙的地方。近年来,市第二人民医院ICU不断发展,救治的危重患者逐渐增多,科室护士长黄维,是全市唯一一名ICU男护士长,并在不久前的全国ICU专科护士培训考核中获得满分,获得“优秀专科护士”称号。

  ICU里的“男丁格尔”

  来到市二院重症医学科,门外设有家属休息区,ICU科室分为中央大厅和单独监护病房,在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医生、护士各司其职,穿隔离衣,佩戴外科口罩、帽子,全副武装,时而做生命体征记录,时而为病人翻身拍背,有条不紊、认真严谨。生命监测仪器滴滴的响着,病床上是插满各种管道的危重病人。在这个病房里面,大多数患者为颅脑损伤,脑出血,严重多发伤,呼吸、循环衰竭,中毒等,合并意识障碍及昏迷,需要医生护士时时观察、时时照顾、时时呵护。

  医护人员中,头顶蓝色护士帽,带着黑色边框眼镜的年轻小伙子就是护士长黄维,此时,他正在忙着下午的交接班,一年前,从急诊科护士长岗位调到ICU科任护士长。今年三月,被选派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专科护士脱产培训,其中理论学习一个月,并到两个全国实践基地——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ICU和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实践两个月,此次学习中,第一次摸底考试,黄维取得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考核又获得了满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得到了导师和同行的高度认可。

  作为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黄维谦虚地说,ICU是个非常繁忙的科室,讲究团队精神,他的主要工作是为科室的护士做好指导和服务,配合好医生的工作。

  “ICU不同于别的科室,这里24小时无家属陪护,所有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和救治工作都由我们医护人员来完成,包括为病人清理大小便、擦身体、吸痰、倒尿、翻身、拍背,及各种引流管护理等。最为重要的是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前一刻可能还比较平稳,后一刻病情斗转直下,如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等,我们工作就要和时间赛跑,和病魔战斗”,黄维说,“ICU科室的护士工作压力大,风险高,特别是需要抱、抬病人,或帮助插管病人翻身,因此,科室除了15名女护士,还有4名男护士,大家工作都非常辛苦,特别是王露、李绍华、张丽、李程霞、罗晓娟等各小组负责人,更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忙碌与紧张并存

  在科室的医生办公室旁,是两间医护人员值班室,里面放置的是上下铺床位,ICU医护人员常常需要持续上班,方便医护人员随时休息保持体力。“救死扶伤挽生命,高尚医德为患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悬壶济事,妙手回春”墙壁上,一面面锦旗是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无声赞扬;“患者安全目标”,“十八项核心制度”,科室公开栏上记录着每天重点床位患者的治疗注意事项等,凸显科室医护人员的严谨工作态度。六安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市二院ICU科室主任陈明军告诉记者,重症医学科收治对象主要是临床各科及急诊转入的危重病人,需要运用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现代化的监护和抢救设备,对其实施集中的精准治疗和护理,对重要脏器功能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并及时、规范、准确治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救治效果及生存质量。ICU作为医院的最后屏障,其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如:飞利浦中央心电监护仪、日本产心脏除颤仪、十二导同步心电图仪、德国及美国产有创、无创呼吸机、瑞典产持续血液净化仪(CRRT)、纤维支气管镜等,给病人的健康上了多重保险。

  据陈明军介绍,2015年科室救治危重患者达416人,2016年救治危重患者达495人,2017年1至6月救治危重患者达301人,救治危重患者的数量逐年提高,其每个数字的背后都包含着科室医护人员的艰辛付出。

  去年夏季,急诊收治一位年轻小伙,车祸伤,深昏迷,血压测不出,呼吸微弱,面色紫绀,病情极其凶险,急诊紧急送入ICU科,科室医护人员,紧急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加速补液,申请血液输注等纠正休克,并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呼吸。在全科室的精诚协作、不懈努力下,患者血压逐渐升高,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紧急行相关CT检查,示重度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脾破裂,直肠破裂,骨盆骨折,立即请普外、泌尿外科、骨科等相关科室会诊,紧急手术治疗。经ICU的积极抢救,患者有了生的希望,经手术,患者暂转危为安。后期的并发症亦是考验ICU的医护人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每个疾病都可能是压垮该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在ICU医护人员40天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下,该患者终于脱离生命危险,转危为安。

  “我们有治疗成功时的喜悦,也有危重病人离世时的无力感,因此,更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增强业务水平,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从科室管理、业务素质上,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真正做到医乃仁术,医者仁心”,今年35岁的陈明军在2013年获得安徽医科大学重症医学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临床工作期间在《中国肺科杂志》、《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安徽医学》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

  重症医学科是实行24小时无陪护制度,由于病情的需要,医护人员要随时记录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检查数据,并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容不得丝毫松懈。记者离开病房时,整个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在紧张的氛围里仍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选择年月
<2017年7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627282930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ICU:与病魔赛跑,为生命护航⊙“院长查房”解决问题⊙卒中防治见实效神经内科再折桂⊙健康中国,需要一张“运动处方”⊙重视“肩颈腰背疼”采取正确应对方式⊙高龄孕产妇每年将达300万人以上⊙乳酸菌饮料和酸奶有啥区别权威部门教你轻松选购⊙花露水要避开4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