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少尉/文 田凯平 /图

“村里集体账目上没有钱,我们还欠债十多万呢?”2016年1月,市统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张鑫刚到村,第一次村两委会上,一位村干部的汇报让他压力骤增。
河镇村离舒城县城约有10公里,位于杭埠河中游北岸,河对岸是著名的幸福村。“村里有4000多人,平均每人只有0.4亩土地,大多以种植蔬菜为主。”张鑫说,由于人口密度大,整村房屋建设比较零乱,省道、国道虽在附近,但由于被邻村包围加之村内道路狭小,杭埠河阻隔,“地利”实为“不利”。路不畅、水不来、人不富、村贫困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河镇村原上七里河小学、原村预制厂、原村油厂和原村加工厂共计约13亩,由于管理不善,致使集体资产被部分私人侵占,成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最大的“拦路虎”。
“只有将被侵占的资产收回,才有盘活的可能性。”张鑫告诉记者,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能依靠的只有党组织。2016年5月下旬,经过老党员、老干部的协调以及城关镇、公安部门的介入,原上七里河小学被成功收回。随后,经过多方努力,河镇村筹集资金60万元,在原上七里河小学老教学楼基础上改造550平方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并同步规划建设了1100平方米村级生态文化广场。
“这个广场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常去处,更重要是提升了河镇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据张鑫介绍,群众的支持,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去年建成的60KW的光伏发电站已经并网,每年收入在5到6万元之间,今年争取到的120KW光伏发电站项目,将可带来每年10万元的收入。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