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桑宏



听听讲座还能免费领到油、米、鸡蛋等小礼品,有行业“专家”现场会诊,上门嘘寒问暖还帮着做家务,组织免费旅游活动……这看似“义工”关爱老年人的行为,近些年来,竟成了保健品市场的“销售伎俩”。
近年来,尽管我市已经查处了多起保健品非法案件,但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仍然难以消除,受骗老人维权之路困难重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法分子“骗术”也在升级,形形色色的“花招奇出”,总有老年人上当受骗。为什么骗子总是盯着老年人不放?是不法分子的骗术高明还是市场监管存在漏洞?保健食品销售市场鱼龙混杂,谁来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健康不被“忽悠”?
兜售保健品“花招奇出”
老人“前仆后继”上当
今年65岁的陈阿姨经常和年龄相仿的邻居们结伴去“听课”,然后买回一大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说是可以治病,能够延年益寿。据陈阿姨的女儿介绍,在菜市场买菜时,她的母亲和其他老年人一样,经常会收到一些陌生人发的传单,说在某宾馆有免费的健康讲座,且绝对不卖东西,不推销产品。
“刚开始时,都会免费发点牙膏、香皂、鸡蛋等小礼物,且讲课内容都是养生保健的,我们也感觉还不错。但很快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他们就开始隔三差五地兜售产品了。”陈阿姨的女儿说,有时她的母亲早上5点就出门,哪里有讲座跑哪里,哪里免费发“药”跑哪里,早上赶一场,中午再去一场,下午有时还去参加所谓的“研讨组”。
“就跟‘洗了脑’似的,觉得这保健品能治百病。经常听完讲座,回来就买回一堆的保健品。买的保健品都是些市面上从来没有见过的‘药品’。我妈一个月近三千元的退休金全都买了这些东西,跟吃饭一样,每天都是大把地吃药。”陈阿姨的女儿气愤地说道,“我和我姐都苦口婆心地劝她不要再买了,可她就是不听。之前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个红外按摩床。其实我妈身体状况在同龄人中还算不错的,有点老年人常见的小问题,其它没有什么大病。”
日前,在保健品商家举办的高血压防治医学大会上,记者以陈阿姨侄女的身份与其一起参加,看到现场聚集了20多位“学员”,年龄多在60岁到70岁之间,而且彼此都很熟识。大会上,有销售人员8名,其中一位声称是某地医院的退休医生,他简单讲了高血压的危害后,便给在座的老年人免费量血压,之后就开始推销他们的保健品。记者提出查看产品的生产批号和日期,却被拒绝,理由是相关信息在内包装,需要购买才能拆开查看,而一盒产品售价2000多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以会议(讲座)等形式销售保健食品已经是保健品行业内的“标配”推销手段,一些不法分子也通过“健康讲座”、“赠送礼品”的幌子,向老年人变相推销高价保健品。据知情人士透露,老年人非常关心健康,时间也相对充裕,很容易成为重点推销对象。除了会议(讲座)等形式销售,当前这一行业的“骗术”不断升级,“嘘寒问暖”、“旅游兜售”、“现金返还”……形形色色的“花招奇出”、步步“精心”,大打“免费牌”、“专家牌”、“亲情牌”,大量的老年人“前仆后继”上当受骗。
环环相扣巧打“温情牌”
孤独心理不敌“情感攻势”
“我妈妈天天去上保健品课,早出晚归跟上班一样。那边的工作人员都直接叫她‘亲妈’,年轻的保健品推销员就叫她‘奶奶’。
平时,销售人员还会上门帮着打扫卫生,逢年过节还会赠送礼物。”市民孙女士无奈地跟记者介绍道,“销售人员通过前期的健康体检、讲座等免费活动就基本摸清了老年人的家庭情况、退休工资数额,到后期采用‘体验式’销售,一环扣一环,老年人非常容易被忽悠购买保健品。”
“全都是骗人的,反正喝不死人。”孙女士气愤地说,“我专门咨询了有关部门,得知这些保健品起不到治病的作用,有的连预防的作用都没有。一年多来,我妈的退休金全花在这些保健品上了。”据孙女士介绍,她妈妈已经被骗好几次了,但劝了好多次她都不听,认为自己买的东西都是真的、好的,而且对身体有益。
记者从孙女士的口中得知,许多类似讲座都是一开始以免费派发小礼品吸引老年人。老人来,就送你100个鸡蛋,但并不是一次性送——第一天来,可领10个鸡蛋,第二次你必须要带人来,给你20个鸡蛋,第三次给你30个,第四次给你40个,100个鸡蛋分了四次,“到最后一天,为了40个鸡蛋谁还不领人去?”
据知情人士介绍,这些不法分子还利用大数据进行过比较,给老人送鸡蛋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通过送礼品获取老人联系方式,就算完成了收单。接下来就要和老人拉拢感情、建立信任,摸清老人身体和家庭状况,他们把这一环节称之为“做客情”。他们认为,获取老人的信任,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打好“温情牌”。“通常第一次沟通的时候不会一上去就聊疾病、聊家庭、聊职业,因为老人听后会很防备,他们会选择聊一些日常的琐事。一旦聊了以后,取得信任后,老人的嘴就会收不住。”
采访中,有不少老人的子女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子女要忙于工作,对老年人的关爱的确有限,而且保健品“骗子”无孔不入,这才导致防不胜防。子女要关爱老年人是必须,但相关部门和社区也要行动起来,发挥相应的作用,帮助老年人远离保健品“陷阱”。例如,孙女士在接受采访时提议,希望相关部门能推动社区成立相关团体组织,配合监管部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老年人提高理性消费水平,科学对待保健品。同时多组织一些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活动,“多管齐下,才能让骗子‘无从下手’。”
让老人远离保健品“陷阱”,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关键
据中国保健协会的一次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老年人是保健品消费的主力,而这个消费群体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忽悠。
同时,还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中,超过60%的人看中的是“保健品的功效作用”,他们认为保健品“能够调理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或者免疫力,预防疾病”,而对于保健品“毕竟不是药品,对于疾病没有治疗效果”的认知意识不够强。尽管有关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媒体多次提醒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谨慎购买保健品”“养老消费要理性”,但依然抵挡不住不法分子“魔高一丈”的各种骗术,以及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
据安徽大别山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兵分析,之所以此类被骗事件屡禁不止,存在着多方面原因,从自身来说,贪便宜是导致上当受骗的诱发因素。骗子正是摸到了老人的这个心理,“通常几斤鸡蛋就可以把老人吸引过来,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好感。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带老人走进更深的陷阱,直至打开钱包。”
徐兵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骗子的手段不断变化,而且越来越高明,其主要特点是他们可以捕捉到老人内心所需。因为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逐渐变差,普遍有一种“怕病”心态,而有了病又“怕治”,而保健品宣扬“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理念正好契合了老人的这一心理。此外,现在的老人普遍比较孤单,子女们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他们,而推销人员的态度都非常好,“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地叫个不停,嘘寒问暖,有求必应,关切有加,从情感和利益两方面双重诱惑老人,让老人很难招架这样的“攻势”。
当前部分保健品质量低劣,广告宣传名不符实,营销中存在严重虚假夸大现象,有的产品甚至会危及身体健康。他认为老年人要擦亮双眼,提高识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加以防范。同时,他提醒老年人一旦意识到自己遭遇相关的“健康陷阱”,首先要搜集证据,在掏钱时要注意索要票据、签订合同等,并注意保留。如果找对方索要赔偿未果可找消协投诉或向法院提起诉讼。如对方涉嫌诈骗或存在“假养生大师”这种欺骗、编造事实的行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走刑事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