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度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显示—— 创业者日趋理性 农民工青睐回乡就业
本报记者 储勇 通讯员 张晓芳
日前,市人社部门发布了《六安市2017年第二季度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分析报告》。这份监测了我市10家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情况、1个经济开发区和60户重点企业招聘及人员流动情况、10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报告显示,二季度就业市场供求总量在正常范围内。同时,显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例如:企业招工趋势总体向好,岗位净增呈正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趋于平稳,选择省内就业比例反而上升……
企业用工总体平稳,创业者日趋理性
第二季度,我市各类用人单位需求人数为26214人,求职人数为24926人,求人倍率为1.30,市场供求总量在正常范围内。需求与求职人数环比分别减少14209人和6230人、同比分别增加9557人和11660人。随着春节期间企业大量招工和求职浪潮的结束,第二季度供求总量明显回落。报告分析,这一现象符合市场正常规律。
60家监测企业二季度用工总体平稳,二季度末实有员工45894人,计划招聘员工5739人,实际共招聘3300人,缺工2439人,流失2455人。企业实际招工比例为57.5%,较上季度的50.7%上升了6.8个百分点,企业月度实际招聘人数均大于流失人数,同时,流失人数逐月递减,人员稳定性较好。报告分析,不少企业在性别、文化水平等方面降低了要求,在招聘条件上为“无要求”的岗位保持增长,提高了招聘成功率。
从行业情况来看,二季度60家监测企业中,岗位净增人数最大的为制造业企业,达到834人,同时,随着我市房地产业的日趋回暖,监测企业中的房地产企业实际招聘人数大于流失人数,岗位净增出现正增长。
报告还显示,第二季度个体经营需求人数仅1972人,需求人数环同比分别1545人、328人。分析认为,部分有意愿、有能力的创业者创业热情日趋理性,一些怀揣创业梦想的个体经营者亦不再盲目。
新兴产业需求增多,三产吸纳能力增强
二季度,我市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行业,需求人数分别为9278人、3490人和3331人。与上季度相比,这三个行业需求人数减少较多,但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增加较多。
报告还显示,第二季度我市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岗位需求不断增长,部分新兴行业如快递业、社会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也在缓慢增长。其中,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例,需求人数602人,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47人。
报告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增幅比全部工业高9.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4.2%提高到25.3%。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和数量的增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较大。
从第二季度总体监测数据来看,我市依然处于各行业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但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虽然第二产业用工主体地位不变,但同比第三产业需求人数较第二产业多增加1000余人,这说明第三产业吸纳新增就业的能力逐步增强。
农村人员求职过万,选择就近就业比例上升
从求职人员类型看,第二季度,本市农村人员为“主力军”,求职人数过万,达到10978人,求职比重占44.04%,增幅达到64.6%。其次是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人数为4309人,占比17.29%,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为1774人,占新成长失业青年的41.17%。据调查分析,第二季度进入市场求职的本市农村人员大多为春节期间返乡的农村劳动力,他们受到返乡就业创业政策的吸引,加上外出就业无法照顾老人孩子等弊端,促使其有意在家乡谋求一份合适的职业。
从第二季度求职人员的环同比来看,本市农村人员、新成长失业青年、其他失业人员、就业转失业人员、省外人员等人员求职人数环比减少、同比增加,下岗职工、在业人员及退休人员三类人员求职人数环、同比均增加。虽然第二季度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人数稳定,未出现较大波动,但报告预测,随着高校毕业季的来临,未来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将迎来新一轮小高峰。
从农村劳动力监测情况看,10个行政村监测点二季度末实有外出就业人数8565人。新外出就业总数为475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总数为314人,占新外出总数的66.1%;省内转移就业161人,占新外出就业总数的33.9%。报告分析,春节外出就业高峰过后,二季度外出就业人数开始大幅度回落,但是选择省内就业比例反而上升,省内就业占新外出人数的比例从一季度的4.25%上升至33.9%。这说明有省外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已经在春节后大批外出,在二季度选择就业的人则多倾向省内、市内、县内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