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启开“幸福门”——霍山县大化坪镇王家河村的扶贫故事
本报记者 吴前俊 鲁艳艳 单姗
从六安出发,先沿着山区高速公路行驶到霍山单龙寺镇,再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行驶1小时左右,就到了霍山县大化坪镇王家河村。这里山峦青翠,茶田浓绿,风景优美。恰逢一场“太阳雨”,山头在氤氲云雾笼罩之中,宛如仙境。
但村民们并没有因为这里的山清水秀而衣食无忧——与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经济发展滞后,交通条件极其落后,用当地村干部的话来说,“一寸水泥路都没有”。村组道路、安全饮用水、村集体经济三项空白,让王家河村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可是,自从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王家河村喜事不断,村民们也露出久违的笑脸。
贯通道路,解决出行难题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采访,可见环山的道路边堆放了很多刚砍伐的竹木,运竹的小货车时而经过。“过去路不通,最初是肩扛,从山上到山下通车的地方,一天最多跑7趟,每趟扛2根10寸左右的毛竹,一根毛竹13块钱的运费,一天下来,连人工钱都赚不回来,碰上雨雪天气,没法运送,砍下的竹木只能废掉。”王家河村隐凤顶村民组的张家珍是当地贫困户,由于父亲重病致使家里负债累累,为照料父亲,张家珍没法外出打工,可是家里种植的毛竹、茶叶、天麻等作物,又因交通不畅而卖不动或卖不上价。
“今年就不一样了,路修通了,车能开进来,你看现在,天上在下雨,地上装毛竹,运费也只要块把钱就行啦!”采访时,天空正好下起了雨,装运师傅依然有序地往货车车厢装着毛竹:“茶叶、竹子卖得都比往年好,价格也高些,这两样就能多收入2000多元,种植天麻还有产业帮扶资金3000元,我也能很快脱贫了!”
“剩下的道路要赶紧招标开工,道路不通发展产业都是白搭!”王家河村部会议室挤满了人,帮扶单位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涂成富正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村两委的工作人员商议下一步扶贫事项,大家都觉得,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做好基础设施工作,没有道路、没有饮用水,村民就没法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去年,在市审计局的帮扶下,直接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库区码头水泥路1.5公里、毛庙水泥路3.5公里,王家河村终于有了水泥路。
“茶叶今年卖上了好价钱,收入比往年多了一倍。”沿着修好的毛庙路,我们来到庙谷岭村民组组长彭德炳的家里。提起茶叶的增收,夫妻俩不禁露出了笑容。妻子余述琴说,过去要把茶叶卖到镇上,由于路不通,半夜就要起来炒茶,然后天不亮,打着手电筒,背上新炒的茶赶到大化坪镇上,来回要走上3个多小时。“早就想修路了,就是穷啊!”彭德炳说,去年年初在外地打工的孩子开车回来,还得把车停在老远的山下,地走回家,十分不便。现在就不用了,一车开到家门口,孩子们回来的次数都多了起来。采访中,一起走访的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张中磊,细心地画了张图,“这条路沟通毛岭、庙谷岭、童家冲、云丰一、云丰二等5个村民组与X067县道相连,直接受益110户、450人,全村间接受益。”他告诉记者,今年再把几段路连接起来,整个村组道路就会贯通,村民出行更便利了。
新建茶厂,集体经济不再空白
王家河村茶资源丰富,但位置偏远,每到采茶季,茶农们半天采摘,花费半天时间到12公里外的大化坪镇卖茶,如遇雨天或客车延时,费工费时,茶农们苦不堪言,迫切需求建村级茶厂,解决卖茶难题。2016年,市审计局联系项目资金,并拨付25万元资金用于新建村级茶厂。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