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静农的家乡喝酒

  吴孔文

  台静农的家乡,名气不大,是个小镇子。镇西有条界河,河上有一座老桥,桥东属安徽,桥西属河南,人在桥上两腿一迈,就能一身踏两省。

  台静农的家乡在霍邱。那地儿,酒风盛,男女老少酒量好像都挺大。桌上一起吃饭的某位女士,看上去文文静静、优优雅雅,酒量不显山不露水的,可一端杯,就能将你喝得晕头转向。

  那地方的下酒菜,也有豪放的一面。羊肉切成块状,烧得酡红软烂,用盆装了,放在炭炉上熬煮。一桌的人,大都身形粗壮,说话砍筋断骨,不拖沓。喝酒用大杯,一杯就是小半斤。几杯倒下去,桌上的空瓶子便像空壳炮弹一样,一个个挺立在那里,给人以震慑。

  即使是盛饭,也大都用大碗。一碗米饭,小山般地堆在那里,考验客人的胃容量。且在那个地方,蔬菜品种多,产量又高,所以桌上的素菜总给人一种高大厚实之感。其中有道蒸茄子,茄子被蒸熟后放在陶盆中捣烂,拌上精盐、蒜泥、麻油等,吃的时候用勺舀,吃上一口就能把胃撑胀。

  那个地方,还时兴文化。不大的一个小镇子,舞文弄墨的人不少。一帮写文章的,出了本文学刊物,先向全国各地征稿,又往全国各地寄样刊,没完没了地“倒腾”了许多年,至今也没个消停的迹象。

  我去那里,多是拜访文友。他们卖建材、卖金饰、搞加工、开饭店,也有的当公务员、教师、职员、农民,大家聚在一起,大块吃肉,大杯喝酒,放开肝胆谈文学,谈台静农的《地之子》,谈鲁迅与台静农的交情,谈台静农帮人写字不收润笔费、谈台静农没酒喝时找自己的学生要,谈老爷子晚年想回来看看却没能如愿……说着说着,又说起小镇上的其他文化名人,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以及当代几个有名的。一个小镇子,出了这么多文化名人,足以令人骄傲;一个小镇子,能有这么多人爱好文学,更是令人温暖。

  文友说,台静农喝了一辈子酒。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故乡的味道。台静农的身上,虽然被教授、中文系主任、作家、书法家等多重光环笼罩,然而他的治学与待人,“像家乡的泥土一样保持着纯朴的本色”。这种秉性的养成,可能与他家乡的地气和酒风有关。

  从台静农的家乡回来,总能获赠酒与书。这酒,没有茅台、五粮液名贵,而是当地自酿的;那书里的文章,大都不会成为千古名篇,也不可能获茅奖、诺奖。然而文风朴实,叙述自然,有泥土的清新味,可以生长出庄稼来。

  这酒,我会细品;这书,我会细读。因为它们不仅来自台静农的家乡,更来自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家国。

 选择年月
<2017年7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627282930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风物长宜放眼量⊙家乡的手工挂面⊙蒹葭苍苍⊙求医⊙在台静农的家乡喝酒⊙[破阵子] 传好家风学做人 ⊙感谢(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