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辰
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垃圾、污水和厕所问题一直是环境整治的三大顽疾。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厕所脏乱差的现象较为普遍,群众对于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整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今年4月至5月,中央环保督查组在我市督察期间,广泛受理全市各地环境问题信访件,农村地区的垃圾、污水和厕所环境问题也成为了投诉的热点。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作出了在全省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的重大决策部署,一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的热潮正在到来。
垃圾治理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生活垃圾三年治理行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逐步建立起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农村垃圾得到了有效治理。截至目前,共建成177座垃圾中转站,4.1万个垃圾池(房),配备垃圾转运车辆232辆,基本实现了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全覆盖。按农村人口配备保洁员,乡镇垃圾转运站配备1-2名作业人员,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垃圾收集人员,全市农村环卫保洁员共6264人。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在中央环保督察组在我市督察期间,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农村地区关于垃圾问题的举报,各地各部门围绕问题迅速摸排调查,立查立改,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今年上半年,我市着力对农村垃圾进行一次全面“大扫除”,先后开展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和“农村陈年垃圾清理行动”,共梳理出堆放点信息11项,积存垃圾总量7.2万立方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工作台账》,并印发了《六安市农村陈年垃圾清理行动方案》,重点对沟渠、田间、屋后等部位进行再摸排,集中清理积存陈年垃圾,确保在9月底前完成清理任务,第四季度进行巩固提升,年内达到“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目标。
污水治理寻求新突破
我市农村污水治理起步较晚,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认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较高等因素,历史欠账较多,全市126个乡镇(不含四县城关镇)已建污水处理设施28座,在建35座。其中,已建设施中正常运营的26座,设计处理能力6.226万吨/日,农村污水处理率相对较低。
直面困难,我市多措并举、因地制宜解决难题,下定决心打赢农村污水治理“攻坚战”。通过开展整县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创新建设运营模式,为农村地区的污水治理工作找到了突破口。2016年,霍山县将全部15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管网配套进行打包,整体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建设日处理100-1000吨不等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设施总投资3372.73万元。霍邱县采用BOT模式,与北京桑德集团签订特许权协议,由专业企业承担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和维护,使农村污水处理有了技术保障。
农村改厕期待新亮点
去年,我市荣获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称号,荣誉的取得是对我市多年来工作成效的肯定,更为即将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厕所革命”积累了经验。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