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技要速度、要效益、要后劲 ——我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程传军
近年来,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坚持向科技要速度、要效益、要后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环境加速优化、创新平台加速拓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主体加速凸显、高新产业加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不竭动力。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去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1.2亿元,同比增10.4%,实现增加值91.1亿元,同比增8.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动态发展到129家,同比增长16.2%。全市专利申请总量8779件,同比增长82.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388件,同比增长45.6%,发明专利授权量360件,同比增长40.
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2件。专利权质押融资3400万元。全市拥有省市级创新型企业51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8家。
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市委、市政府把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2013年在全省率先决定建设六安大学科技园,并将其作为市政府重点工程加以推进。在加速大学园核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强化启动科技孵化能力建设,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最大程度发降低创客的创业创新成本。市政府还专门设立了2000万元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1亿元科技创业企业种子资金以及2亿元天使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和创新团队给予资金扶持,为初创期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配套服务,有效解决了创客们创业初期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双创”热情。
去年,我市及时修订《六安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资金管理办法》,新引进信息网络、新材料、智能制造、工业设计、大数据应用等行业企业24家,在孵企业实现产值4.8亿元。帮助21家在孵企业83名应届毕业生申请见习补贴40.08万元。无偿资助6家企业孵化资金46万元,免息短期周转2家企业40万元,贷款贴息1家企业10万元。建成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63家,新申报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家。应流集团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认定。
搭建创业梦想的空间载体
我市是农业大市,也是欠发达地区,引导“双创”行动向农村和基层延伸。2016年以来,我市瞄准农业版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搭建面向中小型农业企业、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营销、人才培训等服务的开放性综合平台,大幅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搭建农村创客创业梦想奋斗的空间载体。
安徽德昌苗木“星创天地”服务基地拥有安徽省茶油良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定点油茶育苗基地和国家定点油茶采穗圃,种植园1150亩,辟有专门的培训场地、办公场所,为农村创客提供种苗繁育、技术培训、销售指导、电商平台搭建、线下创业基地建设等多种科技服务。近年来,德昌苗木“星创天地”通过“公司+基地+创客”运作模式,目前已孵化毕业创业企业3个,分别为安徽德昌油茶专业合作社、舒城县南山家庭农场、舒城县鹏云生态珍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育油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油茶生产加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10多家,1/3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已取得生产效益;直接带动贫困户52户,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带动创业就业800人次以上,人均实现增收1500元以上。
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创业创新辐射带动作用是我市推进农业双创工作的又一抓手。目前,全市共有115个专家大院、30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19个农业科技园区。动态调整选派科技特派员821名,分布在全市135个乡镇707个行政村。科技特派员牵头领创办农业企业433家,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166家,建立示范基地和园区598个,推广新技术665项次,引进新品种652个,举办培训班2946场次,培训农民84830人次,服务创业创业效益近30亿元。
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去年以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先后筛选出50家企业集中开展了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及申报认定工作指引的重点辅导和集中培训。培育以应流集团为龙头的霍山县高桥湾现代产业园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产业,以星瑞齿轮、瑞普数控为龙头的市开发区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以江淮电机、先锋电机等企业为支撑的金安区成套设备新型电机产业集聚发展。2016年,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家,通过省认定机构评审41家。
截至目前,我市培育和引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专利代理、技术市场等中介服务机构15家,已为160余家企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专利申请和实施等方面提供了服务。市科创中心的行政审批与政策咨询服务、创业辅导服务、企业宣传服务三项基础服务,企业创新和产学研促进服务、融资服务、专业人才引进服务、创业辅导培训、专家资源服务即“3+5”科技中介服务模式正在全市进行推广。
向科技体制改革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落地生根,我市经济建设正在“创”出发展新空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永远在路上。我市将进一步聚焦重点产业,提升服务能力,着力构筑创新发展高地,让创新的活力不断迸发,让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助推全市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