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引进育活水 不拘一格用人才——六安市柔性引才用才工作综述
施祖轩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形成了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才篇”,为做好人才工作构建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各地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各地区域优势、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人文环境不同,决定着不同的人才引进方式。六安市作为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先手,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探索一条符合老区实际的柔性引进人才新路子,着力破解老区人才引进困局。
坚持柔性聚才,编好“制度网”
近年来,为进一步营造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良好环境,我市充分尊重人才特点和市场规律,探索建立更加灵活、开放、有效的人才集聚机制,努力实现广开进贤路、广招四方才。
2016年,我市出台《六安市柔性引进市外人才暂行办法》,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在不改变人才的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契约管理等方式引进非本地户籍人才,实现人才自由流动、为我所用。为广招人才,紧密结合我市实际,细化引才方式,主要包括聘请市外人才担任顾问,提供战略咨询、技术指导、培训讲学等智力支持;聘请市外人才来我市短期兼职,包括返聘已退休人员或聘请旅居我市休假的市外人才;与市外单位签订整体合作协议,集中、定向、定期选派优秀人才为我市引才单位提供对口智力支援;与市外技术持有人达成协议,以技术成果作价出资并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决策等。同时,在引才对象方面,根据人才的不同层次和类型,划分为ABCD四类,分别规定不同的引进办法和政策待遇,确保体现人才价值,实现人尽其才。
坚持柔性引才,发出“邀请函”
要让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就要实行务实灵活的引才方式,做到“不惟地域引进人才,不惟所有发现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2012年以来,我市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等现实问题,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创新,开展选聘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挂职,通过为期1年的挂职实践,帮助基层单位解决管理和技术难题,推动基层单位提高科技水平,实现转型发展。近年来,在省委教育工委支持下,全市连续五年从省内17所高校和2家科研院所“柔性”引进了234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全市163家企业和12个基层单位挂职。
为保障挂职工作顺利开展,市委组织部制定专门实施意见,明确派出单位、挂职企业和有关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后勤保障、跟踪服务、考核激励等各项制度,为挂职人员施展才华、干事创业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为激励挂职人才干事创业,先后开展三批优秀挂职人才评选表彰活动,表彰挂职人才27人次,发放奖金60多万元。
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单位挂职后,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服务和人才培养交流等工作,实现了技术创新,解决了技术难题,促进了成果转化,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安徽建筑大学胡先海博士立足华辉塑业公司实际,先后主持完成“珠光粉末涂料及其制备方法”、“玻璃专用粉末涂料”等发明专利项目7项;安徽师范大学罗时忠博士担任捷通达化工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完成“无溶剂熔融结晶生产新工艺”等3项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为企业增加销售额达500万元,增加利税90余万元。
坚持柔性用才,打好“感情牌”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积极搭建平台,建立了市在外人才协会,并分期分批在人才集聚地建立协会分会,以有效的组织形式将在外人才聚集起来,为他们在外地宣传推介家乡,帮助家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等牵线搭桥、提供服务。截至目前,我市已组建上海、武汉、广州等在外人才协会分会15个,发展会员近6000人。
在外人才协会聚力招商引资,一方面,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创业成功的在外人才抓住承接产业的机遇,纷纷回乡兴办企业,带动家乡人民干事创业;另一方面,开展争当“代言人”活动,引导在外人才发挥结交面广、朋友众多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措施,积极做好招商引资推介工作,介绍更多的外地客商到六安投资兴业。仅2016年,各分会就组织回乡投资考察90多批次350人次,提供招商引资线索300多条,达成投资协议9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此外,针对各分会建立在高端人才集聚的发达城市,引导各分会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引进项目、引进资金等方式,积极引荐和带动一批高层次人才到六安创业发展。如2016年,武汉分会积极协助家乡企业到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紧缺人才招聘,促成武汉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六安大学科技园。同时,积极推荐高层次人才以讲学考察、举办讲座、技术攻关等柔性流动方式来六安短期工作,为家乡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今年以来,市在外人才协会开展“百名专家回乡行”活动,组织各分会有关领域100多名专家学者深入家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开展了技术咨询、项目攻关、科技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坚持柔性留才,优化“软环境”
为优化柔性引才用才环境,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我市创建了“六安大学科技园”,将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优势研发资源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共建技术平台和试验基地,面向产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积极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经济提供支撑。目前,大学科技园核心区已初步建成,共引进网络科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项目94个,从业人员454人(其中本科311人、硕士22人、博士18人、归国留学生6人);与中科大、浙大、哈工大等10多所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科大讯飞、卓祥羽毛、坚果网络等一批优秀入园企业共申请与获批软件著作权17项,发明专利153项,外观及实用新型专利156项。
为激励人才干事创业,我市探索开展股权激励和分红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相关人才奖励;加大人才表彰力度,提高优秀人才待遇。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首席技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评选表彰奖励活动,共表彰各类人才2700多人次;积极推荐优秀人才申报上级相关津贴,目前已有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根据柔性引进人才的特点和需要,采用多种形式,逐步建立重要人才保障制度。完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关于柔性人才的协调服务机制,提高柔性人才的薪酬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工商、税务、财政、人社等部门主动作为,为柔性人才提供更多服务和优惠。同时,注重柔性人才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市政府出台了吸引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实施办法,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500万元,种子资金2000万元,天使基金1亿元;六安大学科技园对入园创业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和科技型企业免除租金等费用共计120余万元,为“智慧社区互联网推广”等25个青年创业项目安排扶持资金17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