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倒逼出补“短板”方略——金安区施桥镇三口堰村蹲点故事

  本报记者 刘扬

  “年轻人都出去了,没劳动力,脱贫困难重重。”

  “村集体经济底子薄,靠什么发展壮大?”

  到三口堰村蹲点第一天,就听到了“问题”。

  车行在一马平川的三口堰村地盘上,除了在少数几个庄屋稻场边的树荫下,能看见几位老人聚拢在一起闲聊,才上午10点多,田野上难得见有三五个村民在绿油油的稻田里劳作。这是金安区施桥镇偏远的贫困村之一。788户,2897人散居在31个村民组,人多田少,村里上千村民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精壮劳力寥寥无几,沉默寡言的老人、做事不紧不慢的妇女和欢蹦乱跳的孩子维持着村里的人气,倒也不落寞。

  精准识别后,村里还有35户58人在列贫困名册中。

  这些贫困户靠自身脱贫,难!村支书严帮武坦言,三口堰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村办企业,无集体性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稀缺,公共功能欠缺,缺人少地,缺力少钱,缺少大户引领带动,老百姓收入单一,除了种植水稻,无主打经济,无规模经济,无村品经济。

  三口堰村产业发展滞后,怎么脱贫致富?

  严帮武说,要是找不对路子,搞大呼隆不行。过去给贫困家庭发过救助款,钱是到了户,结果他们没有把钱用在生产上,买了酒肉花在吃喝上,甚至有人接过钱,转身就去打牌,没顶上事儿。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什么才是精准?必须一家一户因贫施策,从“千篇一律”向“私人定制”转变。

  大堰组老葛家就是“私人定制”成功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

  老葛名叫葛志华,老伴聋哑,生了两个女儿后,一家四口一直挤在两间土坯房里。长期以来,只能以种地为生的老葛收入十分不稳定,夫妻俩只能省吃俭用,供两个女儿上学,抚养她们长大。2014年,扶贫工作在三口堰村展开,葛志华家被认定为贫困户,村委会帮他协调,承包了村里三口水塘养虾养鱼。仅仅两年就脱了贫,还花15万元盖起三间瓦房,没借一分钱。“脱贫盖了房,家里喜洋洋”。50多岁的老葛今年春节拆了旧房住进新屋。

  三口堰村有大小水塘上百口,500多亩水面,全部分包给农户搞水产养殖,虽然这是一条脱贫致富好路子,但不是每个贫困户都适合。现在在册的还有35户贫困户,家家情况不同。去冬今春,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再一次入农户、摸实情,梳理出一本本精细的扶贫台账,制订更详细的“作战图”:

  尹塝组尤成友妻子二级肢残,儿子患白血病,通过低保补助、光伏扶贫,对接家庭养殖产业项目扶贫,政府解决资金难题,这个家庭就能脱贫。

  邓庄五保户邓典文,单身,不到60岁,肢体二级残,住着低矮、潮湿的土坯房,村里托关系安排他到双河中学做清洁工,每月拿固定工资,有稳定收入。

  马塘组村民崔应好,因学、因病致贫。两个孩子上大学,妻子常年患病,生活负担重。对于这样的家庭,通过教育助学、大病统筹,就能度过难关。

  …………

  目击贫困,更体会到脱贫攻坚之难。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克感慨,现在村里这35户贫困户,都是难啃的“硬骨头”,90%以上因病、因残、缺劳力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对症下药,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套扶贫措施,35户人的脱贫路径清晰起来:产业扶贫5户,教育助学1户,大病救助3户,剩下的26户五保户要靠政策兜底。

  仓坊组16岁的马原欢母亲在生下来不久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父亲患病去世。跟年过70的奶奶生活,连读书基本生活费都要靠借贷。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多种努力,筹集了22万元成立村教育扶贫基金,不但解决了马原欢继续升学经济上的难题,还为其他家庭阻断可能因学返贫的“根系”,让贫困家庭轻装上阵。 (下转八版)

 选择年月
<2017年6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脱贫,倒逼出补“短板”方略——金安区施桥镇三口堰村蹲点故事⊙入户发放“明白纸”⊙舒城县获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首批创建县⊙高职生高就业率 “工匠”人才不愁嫁⊙迎驾文学笔会著名作家走进六安茶谷⊙毕小彬带队 赴珠三角开展专题招商 ⊙突出统筹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