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王乡:扶贫路上党旗红程浩如 陈华锋 本报记者 程传军
裕安区单王乡素来有“鸡鸣听三县”、边陲重镇的美誉。2016年新一届党委换届后,坚决实施“党建强乡、生态立乡、活力兴乡”的总体目标部署,以率先启动“智慧乡镇”建设并成功承办全区农村“互联网+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现场观摩会为契机,2016年6月相继成立安徽宏盛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六安胜鑫保洁有限公司、六安继红家庭农场、六安宏硕家庭农场4个非公企业党支部,实现了辖区内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双覆盖”。立足生态农业大乡的实际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需求,该乡党委积极探索“非公党建+精准扶贫”的有益模式,同心同向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动力,取得了真成效。
党建领航,“双联扶志”促脱贫
六安市继红家庭农场是下岗职工赵继红回乡创业的“传奇”。2014年,经过考察论证并邀请安农大教授实地把脉,按照现代理念和传统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在签约的500亩土地、100亩水面,规划发展果林、水产、家禽、蔬菜、餐饮、垂钓6个立体式生态农业产业链,遵循循环经济路径丰产期年收入约500万元,由失落到奋起的3年多艰辛打拼,生态效益和社会效应逐步彰显,成长为单王乡乃至裕安区新型生态农业经营实体的“当家花旦”。
该乡党委强化“扶贫必先扶志”的共识共为,将非公党建、企业运营和精准扶贫“三挂钩”,通过下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和扶贫工作联络员推动双向提升,建立健全了“支部联村、党员联户”的扶贫联动机制,着力引导出列村、脱贫户首先纠正“抱残守缺”的固化意识和克服“等靠要”的慵懒思想,认真落实民生兜底保障“输血式”扶贫的基础上,注重突出增强“造血式”脱贫的意愿。
目前,仅六安继红家庭农场就与贫困农户合作形成了300亩有机果林、100亩有机水产、上万只有机家禽的种植、养殖规模,发挥示范引领、典型带动的作用让原本贫脊的土地得到了综合利用。
农企融合,“双薪扶智”帮脱贫
土地耕种效益不高,劳力外出务工较多等是农业发展的现实瓶颈,该乡党委引导群众将确权后的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进行适度流转,满足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需求;同时指导非公企业党支部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管理、市场、资金、项目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搭建技能培训、就业帮扶、产业支持、加工销售等平台开展系列智力帮扶,用实际行动助推贫困村壮大集体经济、贫困户鼓起脱贫腰包,孵化“造血式”发展能力实现如期“出列摘帽”。
在扶贫工作中,该乡4家非公企业党支部均成立了企业志愿服务队,经常入户到点为周边5个村发展产业的385个贫困户,免费传授技术,进行现场指导,凭借企业的优势帮助寻找和打开产品销售渠道。据初步统计,目前4家非公企业已转化并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脱贫57户,户均年收益超过1万元;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互惠脱贫18户,引导贫困户调整产业种植结构42户,切实提升了精准脱贫的信心和能力。视野变阔的很多贫困户,在家门口既坐拿土地租金又领取稳定工资,有了“双薪”硬实力保障还不耽误照顾家庭。
项目创新,“双赢扶策”稳脱贫
共享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稳定脱贫才是真正的精准扶贫。该乡党委致力于打造脱贫致富的命运共同体,以荣获2015年度六安市十佳家庭农场的继红家庭农场为主体,倡导非公企业党支部用心探索并创新推出“个十百千万”扶贫项目,即由贫困农户在1个大棚蔬菜种植或水面养殖项目,10只左右的土猪或山羊养殖项目,100只左右的散养鸡、鸭、鹅养殖项目,1000棵左右的果树种植项目中任选组合,确保每个有意愿的贫困户年增加收入超过10000元。
按照“政府补贴启动,农场技术指导,农户自我发展,保险补偿风险”主体思路,经村委会负责筛选认定,目前已与118个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倾斜重点对34个贫困户履行“合同式”精准帮扶,建立起扶贫档案落实跟踪问效,首批争取的裕安盛平村镇银行扶贫创业贴息贷款效益凸显——赵以现、陈怀清等户分别找准了适合自身的水产养殖、家禽养殖项目,户均年纯收益超过3万元。“非公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形式下,推进农超对接、订单种植、参股分红等经营模式,采取淘宝商务、实体店铺、农旅体验等销售模式,共赢局面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