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

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傅道全,是我的霍邱同乡,他年长我4岁,我称他为老兄。家乡解放前夕,他参加革命,很快担任乡长,以后逐步升任县政府财政科长、县委财贸部长。在当时全县乡以上干部中,没有不知道傅道全大名的。又因他从小喝过十多年的墨水,在同级干部中属文化水平冒尖的,加上工作勤奋,能力出众,点子又多,人们便雅称他为“傅老道”。
傅老道最光彩的一件事是1959年10月出席全国工业、交通、文教、卫生、财贸战线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当时又称“全国群英会”。霍邱县仅有3人出席,他是县财政局先进单位的代表。因为他是这个局的局长,局获先进,局长功不可没,出席当之无愧。
临近改革开放,傅道全从县里上调到省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随后出任省经济开发公司总经理,因共同参与霍邱县经济发展促进会的活动,深感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公益事业的热情。不料中间有几年不见,几经打听,才知道他身患恶性肿瘤,几度死里逃生。
后来看到傅道全,完全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头,与其过去的英俊潇洒相比判若两人。多年不见,他谈的最多的话题是写书和出书。他要在有生之年“把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家庭的亲身经历,用流水账的形式记述下来。”他深情地说,这样做是“希望儿女子孙们能从我一生经历中吸取点有用的东西,能够永远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对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更不负带病顽强拼搏之人。俗话说“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这傅老道不顾病魔缠身,拼了老命,日夜兼程,一部20多万字的书稿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敲打出来。事迹感动了安徽省委原书记黄璜,提笔为他题写了书名:《岁月履痕》。
因为要我写序,我便成为此书的第一读者,使我提前获得教益。《岁月履痕》记录的不仅是傅道全一生的重要经历,同时也记录了相应年代的一件件史实,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不能不佩服这位老兄的记忆力和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与踏实作风。诚如他在书中所说:“要写点东西,首先自己要用脑回忆,还必须有资料、有数据。庆幸的是,我保存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部分日记、工作笔记、会议记录、领导讲话和考察报告底稿等。”读了他这一段记述,使我想起—句名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傅道全出书的事迹印证了这句名言,也印证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真理,还反映了他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可贵品格。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在一个时代的人们身上,总会打上一个时代的烙印。傅道全来到这个世上,正逢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30年代出生于贫困的农村家庭”历经磨难;“40年代在战乱的大环境下读书”深知不易:“50年代翻身得解放”工作更加勤奋。他从基层到省直单位,一步一个脚印,在各条战线上都做出了可圈可点的业绩。直到改革开放后,在省城的经济部门工作,更加如鱼得水。经历的回顾和事业的成就,都成了他书写的材料。还值得称赞的是,他每每写到精彩之处,都要写写感悟,化为理性的思考,让人有所启迪。如“读书篇”中的“读书和吃饭一样不能偏食”;“经济技术协作篇”中的“正确处理十个关系和解决好十个方面的问题”等,都会使人获益匪浅。即使是“旅游篇”中的42记,字里行间也充满着人生的感悟。他说“对于旅游,我的原则是”;“见一处特色悟一片心得”;“观景思情,浮想联翩”;“仔细品味,陶冶情趣”等。他还对古人“七游之法”加以诠释,让人们从新的角度去体验足游、目游、耳游。
人生很难百年,2012年8月2日,傅道全终于被病魔拖入西行的漫道,终年83岁。斯人已逝,《岁月履痕》成了其子孙们的床头书。他出书初衷的那句话已成为遗嘱,其后代们正遵嘱而行:他的第一代已经功成名就,可谓武的能带兵、文的能撰述、“下海”的也能深浅自如;第二代也都成才。“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傅道全培育的家风,已绿满其后代的各个家庭,这也是其子孙们对他的最大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