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仕云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为纪念上古三皇——神龙氏、伏羲氏、燧人氏,三江的先人们很早以前就在现在的5A级风景区万佛湖畔建立庙堂——三皇庵,千万年香火不绝,一直绵延至今。
三太爷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家人养活不起,出世三天就被送入此庵。当时庵中只有三位出家的道姑。那是一个大雪纷纷的早晨,道姑们外出担水,一开庵门,发现门口一只破篮子里睡着一个婴儿,正冻得瑟瑟发抖,她们掀开破袄看见是一位男孩,眉清目秀,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都心怀怜悯之心,不约而同地说出“快把这嗷嗷待哺的孩子抱回庵中”,连忙给他沐浴更衣。来到庵中,只见大雄宝殿火光一闪,金光四溢,似乎是观世音菩萨福光普照。小孩在三位道姑精心抚养下,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喝着百家油,一天天长大。大道姑教他识字,诵读经书;二道姑教他医术,尝试百草;三道姑教他厨艺,学做道姑汤,也就是用本地圣水和本地鱼铁锅熬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此道菜一直在当地流传至今。
三太爷见多识广,心慈手软,医术精湛,武艺高超,一生未娶,以庵为家,为护佑一方平安作出杰出贡献。
相传很久以前,龙河里的一条巨大的乌龙常常兴风作浪,每年要到两岸找一对童男童女供它享乐,如若不允,乌龙必将大兴风雨,毁苗杀稼,水淹百里。统治者藉此机会搜刮民脂民膏,聚敛财物。一年,恰逢祭日来临,官吏们强指一穷人家少男少女供为供品,全村人恸哭不已,呼天号地,有的躲到庵里避灾,有的跑到外地避难。三太爷目睹现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即抚慰村民沉着冷静。他用面粉做成两位童男童女,穿上衣服,腹中藏剑,口含自制的毒药,洗澡换衣,素食斋饭,置于荷床之上,放入三江口漂流而下。不一会儿,一股漩涡翻起,童男童女被饥饿的乌龙一口吞食。刹那间,河中金光耀眼,紫气冲天。宝剑直刺乌龙心脏,毒汁融入乌龙血液,乌龙痛疼惨叫,威力大减,向西南逃窜,一直经过红沙畈、乌沙畈、心开岭,最后死于龙骨冲。
除去多年作恶多端的大害,从此以后,两岸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平静的生活。
自此三太爷在人们心目中名声大震,他就是大神,就是救世主,造福一方,平安一地。一年当地发生一场大瘟疫,死伤无数。三太爷白天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到当地四大名山寻觅灵丹妙药,晓出夜归,风餐露宿;晚上把熬制的药汤放置庵前的水缸中。张贴告示,请附近患病村民上庵喝汤,这药有奇效,只喝半碗,就药到病除。这一次又挽救了当地无数百姓性命。以后一有疑难杂症,穷人家就想起三太爷,三太爷不收分文,总能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一年又一年,三太爷年岁大了,再也不能外出采药,他想了一个办法,自制一个木头神龛。只要香客有愿望,心怀虔诚之心,焚香祷告后,四个人抬上神龛去荒山上寻找药材,这神龛十分神奇,只要神龛在哪里一动不动,那里定有治病的药草,香客把它挖回家,用庵里的千年圣水熬制,就是一剂除病良药。
一日三太爷寿终正寝,驾鹤西去,方圆几十公里的人们无不悲痛欲绝,人们纷纷解囊,在庵中为他塑像建庙。至此,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九月十九为当地最隆重的庙会,香客络绎不绝,爆竹声声,香烟缭绕,佛音缥缈,经幡飘动,晨钟暮鼓,罄声悠远。人们从心底里向三太爷许愿祈福,以护佑家庭平安,工作顺利……
不禁题诗赞曰:灵山圣水映佛光,善男信女来四方。消灾弭患保安康,永驻湖畔镇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