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在电视和报纸上看过许多对束苑束克云的报道,真正面对面认识束老是在一次宴会上。束老似乎不太爱说话,或者说是他对当时大家的话题不感兴趣。宴散,记者与他并排坐在沙发上休息,简单的交流中,不知道是记者的哪句话触动了束老,让他一下子像换了个人似的变得健谈起来,他知道的事很多,谈论起来也很有观点,尤其是说到了盆景艺术,甚至连肢体也有了配合。
他的声音虽有些沙哑,却依然铿锵有力。这位七十岁的老人,清瘦、干练,给记者留下的是硬朗的老兵印象。
苦难是一部大书
束克云,汉族,1947年12月生,安徽省舒城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21世纪园艺艺术家、安徽省园林协会理事、安徽省杰出盆景艺术家、束苑盆景艺术园园主,2014年和2017年,分别被评为第四批市级和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个人的人生如果浓缩成一则简历,看起来就很耀眼,但光环和荣耀的背后却极少为人所知晓。束克云儿时跟随祖父束玉彬、父亲束志和学习盆景制作技艺,1965年响应号召参军入伍,两年多时间,束克云表现突出,被评为“五好战士”,多次获得各级嘉奖。1968年赴越南参加援越抗美作战,回国后提干担任排长,但好景不长,8个月后,因家庭地主成分的缘故而被提前复员,分配至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上班。当时,二十二岁的束克云委屈、迷茫,苦闷,整日郁郁寡欢,甚至是绝望,他觉得自己被异化成一个不知所措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单薄得就像一片羽毛,无所着落。
几个月之后,年轻的束克云在经历了阵痛之后,重新振作起来,他捡拾起盆景制作爱好,从微薄的工薪里挤出部分经费,自费订阅各类盆景艺术的报刊、杂志,并前往全国各地盆景园林、展会、盆景大师私人收藏地学习、观摩。将学习到的经验和体会,研究、总结和归纳各种制作技法和特点,融入到自己盆景创作中去。就在束克云盆景创作产生质的飞跃时,孩子们渐渐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家庭开支增加,生活更是捉襟见肘。据他的儿子束勇介绍,每当新的一学期开学,父亲总是眉头紧锁,枯坐很久,然后默默地抱起盆景走出家门。束勇说,当时他并不能理会父亲兜售盆景时的那么一种复杂的表情,更不能揣摩透父亲的内心,他甚至还为一支笔、一本书、一个文具盒等与父亲纠缠,让他卖了剩下的盆景来满足他的要求,等到他彻底有所体悟时,时过境迁,已没有了岁月可以回头。
收获是一道风景
1981年,六安市花卉协会成立,束克云由于在盆景艺术上的造诣,被协会授以协会理事一职。1986年,安徽省交通厅举办交通系统书画盆景艺术展期间,参展的一行60余人慕名前往束克云的小院参观他培育创作的盆景。同年《安徽交通报》刊登了他创作的盆景作品。
这期间,束克云觉得成熟了,他觉得应该带着自己的作品多出去交流,从1987年开始,他的作品开始不断获奖,进而引起了业内的普遍关注。
1987年,作品“荆条古桩”荣获六安市第三届花卉盆景展一等奖;1989年,束克云在六安市博物馆举办了个人盆景作品展,70盆盆景作品一展出,就受到业界一致好评;
2002年,作品收入长城国际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园艺精品汇赏》;2003年,束克云成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2005年,他带着新创作的10盆盆景作品,参加了安徽省第二届花卉盆景展,取得了一个金奖,四个银奖,两个铜奖;
2015年1月,作品《望(伏地柏)》收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2015中国盆景国家大典》;2016年1月,作品《五岳独尊》收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2016中国盆景国家大典》;2016年9月,参加安徽省第七届花博会,获得一个金奖,两个铜奖。
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一名盆景艺术家,与树结缘,束老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作为六安盆景艺术的领军人物,近四十年来,束老孜孜以求,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盆景艺术造诣,逐渐形成了大别山盆景独特的艺术风格。
执念是一场心痛
束苑盆景艺术园,坐落在六安城区梅山南路桥北200米路西,园内拥有大小盆景500余盆。束苑创作的盆景都是以大别山山脉生长的木本植物为原料,经培育、移栽、修剪、造型、挤踤、垂挂等手法,因势利导创作出造型各异、古朴奇特、苍老遒劲、浑厚坚韧、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微观艺术品。
5月5日,记者走进束苑,走近束老。长达三个小时的采访,让记者体悟出一个老人对盆景艺术前景的忧患。
束老说:盆景艺术除具备文学、绘画等艺术修养外,在植物栽培加工技术上要求更高,小小盆盎,一撮之土,盈尺之树,要它生长良好,已非易事,而多年老桩,能枝干虬曲,提根露爪,叶茂花盛,更为难得。盆景艺术创作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非常有益的一件事情,但是,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一件好作品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培育成功。眼下,很多的盆景创作者都性情浮躁,对于盆景培育技艺人云亦云,所以才有“中国虽是盆景出口大国,但收益不高”一说,为什么呢?急功近利导致精品稀缺。
就艺术的繁荣来讲,束老说,风格流派越多越好,中国盆景事业自十年动乱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在80年代初期得到了迅速地恢复,曾出现岭南派、苏派、扬派、川派、海派、徽派六大流派。但是,一方面由于盆景受物质材料的限制,为追求个性而创新的难度较大,眼下,又受利益驱使,派系风格逐渐模糊,如果盆景作品不追求个性,创作盆景变成制作盆景,艺术盆景变为商品“盆景”,形式单一、千盆一面、风格雷同的“盆景”产品只需要别人咋做我咋做,依样画葫芦,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束老表示,束苑不会为外界所干扰,坚守自我,师古人,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师今人,明鉴事理,学在当下。
逢时是一个激进
束老的这些话,已明确地说明,只要是一个真正的而不是平庸的艺术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与感染力,就必须追求自己的个性。美学家朱光潜说:“美也必然表现在主观与客现的统一上。”这就是说艺术家并不是想追求个性就有自己的个性,只有在追求自己的个性并成功地具备个性特征之后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2016年9月下旬,以“创意文化引领美好生活”为主题,以“博览交易和文化惠民”为核心的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六安市11家参展企业中就包括有束苑的盆景,束老作为大别山盆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推介盆景艺术不遗余力。
束老说,“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我国的文艺方针,百花齐放的目的就是为了推陈出新。那么,大别山盆景制作技艺也在不断求索,譬如,像“珍珠黄杨”等这样珍稀的物种愈来愈少,必须找到一种成活率高而又可以扦插繁殖的物种来取而代之。说到这里,束老将记者带到一架盆景面前说:“为了追求盆景的大、古、枯,为了盆景的快速成形,不惜上山滥采乱挖树桩,以破坏自然植被为代价。如果观赏者了解到这一内情,欣赏盆景的心境就会受到干扰,对美的评价就要大打折扣。为了保护生态,我苦下功夫,现在已找到这种‘对接白腊’来替代珍珠黄杨,几年的试验摸索,现在可以说效果很好。”
说到他的年龄,束老笑着说“不用担心”,自2014年12月束苑被六安市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之后,他已收束勇、李同好、汤前、晁春生等9位年轻人为徒,一切技艺,皆由口传心授。他表示,在向他们传授技艺的同时,还要传递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求同存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这是盆景艺术创作者必须具备的特质。
本文图片 束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