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滩洼地成了“富民高地”

  本报记者 刘扬

  6月3日,行走在淠东平原上,广袤的田野,白绿相间,绿的是庄稼青苗,白的是成片大棚基地。大棚内农作物品种琳琅满目,特色农产品色彩斑斓,处处显现人勤地丰的喜人景象。

  五六月间,是淠东乡大棚蔬菜收获季,也是村民们的开心季。金安区淠东乡位于淠河东岸,是一片十年九淹的荒滩洼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如地形一样,处于全区的“洼地”。“淠东乡地势处于金安区的‘锅底’,承接着沿淠东岸几百平方公里的来水,过去连年‘种稻子涝稻子,种打瓜涝打瓜’,几无收成。”该乡党委书记刘跃华说。这一切,因一场历时数年、数万人参与的脱贫攻坚战得以改观。

  长期以来,该乡农业生产以打瓜、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为主,这些经济作物的生长集中在雨水丰沛的汛期,难逃淹没的结局。村民们要甩掉贫困的帽子,农业生产必须调整种植结构,转变传统种植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效益。但是,这对人多地少的淠东乡来说,又谈何容易。

  据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权良堂介绍,淠东乡人均不到3分地,一个家庭只有一两亩土地,单门独户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显然很难实施。于是,乡党委、政府下决心“收拢”土地,引导群众建大棚、铺地膜,发展现代种植和养殖业。

  说起淠东乡种植大棚蔬菜脱贫致富的事儿,黄圩村陈开龙夫妻俩开办的群龙家庭农场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

  2014年乡里摸排的第一批贫困户,陈开龙家名列其中,靠着一亩多地维持生计,生活非常艰难。看到村里有人种大棚蔬菜富裕了,夫妻俩合计着也想种植大棚蔬菜,却苦于没有资金。该村两委详细了解情况后,为其协调流转20亩土地,村委会主任李银芳还拿出两万元借给他作启动资金。大棚盖起来后,区农委的技术指导员来到他家“菜园子”为他检测土质、指导种植,乡农综站站长成为他的“专门指导员”。他与妻子没日没夜地“泡”在大棚里劳作。2015年,陈开龙家大棚蔬菜纯利润10多万元,2016年更是达到20多万元。去年,陈开龙一家不仅顺利摘了“穷帽子”,还成为该村种植业示范带头户。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填平了陈开龙一家生活中的“洼地”,一家人住上了两层楼房,手头又有了盈余。

  陈开龙的家庭变迁,是整个淠东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仅在沿淠桂滩、施滩、徐郢、黄圩4个贫困村中,就有将近100个家庭上演着类似的脱贫故事,全乡村民的生活水平正从“洼地”向“高地”攀升。

  (下转四版)

 选择年月
<2017年6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逐梦绿色振兴核心增长极⊙水上演练 防汛备战⊙去年全市水产品出口占全省“半壁江山”⊙荒滩洼地成了“富民高地”⊙我市已培育创建专家大院100家⊙沈素来我市开展专利法律法规执法检查⊙清远市政协考察团来我市考察⊙我市依法查处“双超”车辆3985台次⊙裕安区表彰首届“十佳美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