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面临即将到来的防汛严峻形势,作为全市防汛抗旱工作的“神经中枢”,早已进入了24小时备战状态。“防汛备汛的‘高科技’不止在基层,也在防汛工作的‘神经中枢’。”吕德志告诉记者,为适应防汛抗旱现代化管理需求,水利局综合利用自动和远程监测、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空间地理信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初步建成了由省水文遥测信息网、气象综合观测数据应用平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移动信息化平台等组成的“互联网+防汛”体系。
记者走进值班室,当天正在值班的是谢大伟,他正在电脑上查阅最近的雨情情况。打开流域雨量分布图,密密麻麻的监测站点信息几乎覆盖了整个电脑屏幕。“以前雨情监测靠人工,现在各站点都是自动记录,数据实时上传,只要打开舆情监测网,就能对当前各地方的雨水量一目了然。”谢大伟用鼠标轻轻一点,全市各乡镇的雨量统计,各河道大闸的水位情况立即显示出来。“它与气象、水文的雨、水情自动遥测系统是相连的,通过无线自动传输系统,汇集到信息化平台上。一旦出现超警戒水位或者出现洪涝灾害,防办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掌握,并及时启动防汛应急预案。”谢大伟说,“互联网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预报精度,延长了预见期,提高了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在霍山县佛子岭镇,记者看到去年被洪水冲毁的柳林河支流河道已经修缮完毕,清澈的河水沿着河道欢快地流淌。
“去年汛期,因为暴雨,这里山体滑坡,碎石和泥浆将原有的河道冲毁了,你现在看到的是我们今年水毁工程修复后的样子。”霍山县防汛办副主任李云峰告诉记者,全县共计水毁水利工程294处,总投资1.52亿元,截至目前,水毁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防汛功夫在平时,平时功夫做足了,我们一点也不担心。”
不止霍山县,全市都在紧张有序地防汛备汛。为确保灾后水毁修复治理到位,我市及时梳理、明确任务、挂图作战,全力推进灾后水利水毁修复与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小水库42座、堵口复堤4处、堤防护岸1751处286公里、农村安全饮水100处,水闸172座、机电泵站51座、水文设施13个、塘坝及灌溉设施2269处,累计完成投资10.9亿元,水毁水利工程全部修复完成。
“提前谋划,细化预案,作好应对举措,打有准备的战。”在主汛期到来之前,我市做足“提前量”,各项防汛准备工作有序推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防汛必须有充足的物资保障。在市防汛物资中心仓库,记者看到种类齐全的防汛物资整齐有序在仓库“待命”。据了解,我市在储备冲锋舟23艘、橡皮艇54艘、砂石2.2万吨、袋类212.8万条、木材2410立方米等基础上,市县两级财政又安排900多万元,专项用于补充防汛物资,不断完善物资种类和数量。目前,已组建防汛抢险队伍98支、4678人,落实防汛抢险一二三线民工11.89万人,并积极开展演练,提高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