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1921年,烟雨蒙蒙的嘉兴南湖,13位先驱冒着生命危险低沉而饱满地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炎黄子孙理想归一,有了指引前进方向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从此,我们的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赶走列强、建立新中国,艰苦奋斗、实行改革开放、勤劳致富奔小康。
六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大别山区人民一直坚定地追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和改革开放时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永恒主题,是六安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动力源泉和思想保证。
漫长的革命斗争历程,见证了六安人民群众不屈不挠、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坚强足迹,在党的领导下,六安人民义无反顾地积极投身到人民的解放事业中。1922年,大别山区就建立了党组织。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区相继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组建了49支主力红军队伍,其中金寨就组建了11支,位居全国第一。在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的艰难时期,一些被分散安置的红军战士,对党、对军队依依不舍,一直从金寨跟到川陕。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情况下,红28军依靠大别山区人民的鼎力支持、主动配合,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拼搏奋战、辗转迂回,坚持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住了革命火种、保存了革命实力、实现了大别山上的革命红旗永远不倒。在大别山区,有很多整村整庄、整个家族都参加革命、血洒疆场的红色典型,有很多家庭一家几代都参加了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前仆后继、英勇献身。在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走向胜利历史进程中,六安军民不管形势多么险恶、斗争多么残酷,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始终坚信革命事业必胜。
紧跟党的步伐,响应党的号召。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六安人民前仆后继,百万群众参军参战,30多万儿女英勇捐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物资匮乏、设备落后的条件下,六安人民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依靠肩挑手抬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华东生态屏障区和全国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六安人民牺牲发展速度,先后实施大规模的护林造林、自然保护区建设。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