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100多名市民督查员、300多支志愿服务团队、30余万名志愿者,以及数千名路段和公共场所文明引导员,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在皋城的大街小巷,汇聚创建文明城市的强大力量。
在文明创建中,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坚持疏堵结合,逐个排查、解决问题,将有效措施固化下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推出多项整治专项行动,每周一次集中调度,同时不定期进行随机检查。
集中整治后,市民明显感受到了变化。家住东苑小区的赵晖告诉记者,小区原本伤痕累累的道路被整平了,时常堵塞的下水道畅通了,锻炼也有了新场地,一个个小小的变化,慢慢累积提高了这个老旧小区的幸福感。“小区建造年代长久,是很老旧,但是现在不破、不脏、不乱,干净舒适,住着很好。”赵晖笑着说。
针对创城中遇到的城市治理难题,我市创新方法,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车辆乱停乱放、“牛皮癣”等问题,用实际行动兑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承诺。去年8月底,市城管局对中心城区市容环境开展徒步巡查整治,问题举一反三,着力提升市容环境,9月25日启动了非法小广告电话追呼系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清理“僵尸车”260余辆,开展文明交通进校园9次,大力开展文明交通引导活动;市交通局设置了346个公交站台公益广告位,张贴了1020条文明交通标语;市食药监局把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紧密结合,共创共管;市环卫处对主次干道破损、无垃圾分类收集图标的1526个垃圾箱进行了更新,对绿化带进行了卫生清扫;市政工程处对主干道和小街巷约6000平方米破损路面、3000平方米人行道进行了修复,更换路灯460柱,采用“不粘贴油漆”对路灯控制箱和灯杆进行了技术油漆。
同时,我市还以结对共建为抓手,市、区、街道、社区实现了文明城市结对创建,全市机关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区级机关单位、20个街道(乡镇)全面开展结对共创,让创建的触角延伸到大街小巷、社区家庭;以督查问责为手段,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难点问题得以根本解决。市创城办作为创建工作的指挥协调机构,培训指导、宣传发动、活动引导、督查推进等科学分工、有效衔接、高效运作。与市效能办建立了专项督查机制,对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窗口行业服务、集贸市场和未成年人教育等进行重点督查。
六安文明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中央文明办部署的重点工作在皖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力提升了市民文明素养。我市“道德讲堂”群众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文明创建问政一把手、何必山、陈贵春、王宜国先进事迹宣传等特色工作先后被各级媒体集中报道。公益广告宣传、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网络文明传播等将文明新风吹遍城乡大地。
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念教育和素质养成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孩子抓起……一场场自觉文明的行动如雨后春笋般开始萌发。各行各业纷纷制订行业文明标准,窗口行业提出“示范窗口”,微笑服务、便民利民;各个企业提出“文明班组”,立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曾经该做却没有做的工作,曾经自以为过得去的现状,都在与创城各项指标的对照中,在干得出色的同类工作的反衬下,成为不作为或不上进的代名词,“创城”的目标在警示各个职能部门的同时,也成为对每个人的鞭策。
在逐步实现自身的文明过程中,由全民文明意识觉醒后带来的影响还在发酵,人们开始向更多领域和更高层面主动出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广泛开展四级联动“六安好人”评选工作,选树了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先进典型,涌现出一批国家、省、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有“信义哥嫂”张健、孙守群夫妇、余家军,以及在抗击台风中以身殉职的何必山、陈贵春……全市上下涌动着“人人关心创建、全民参与创建”的热潮。
目前,全市累计推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5人,“中国好人”28人,全省道德模范(含提名)18人,“安徽好人”49人,市道德模范(含提名)45人,“六安好人”390人。“六安好人”已成为这个城市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默默地影响着区域的人文环境与软实力,积极播撒文明新风的种子,打造红色土地上的精神高地。
“腹有诗书气自华”,城市也一样,在经过文明创建的洗礼后,文明六安正向人们展示着属于她自己的气质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