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彬 刘扬 刘进
“西瓜真甜!”金安区翁墩乡翁墩村贫困户何娟,从自家瓜田里,采摘的西瓜,让众人啧啧称赞。“乡里的产业基地扶贫政策,也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何娟说,“从12日算起,三天内,销售2000斤西瓜,收入约6000元,初见效益。”5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翁墩乡,这里的产业扶贫,让乡里的贫困户们有了“生财之道”。
如今,何娟的锦鑫家庭农场,生机勃勃,不仅让她和父亲逐步摆脱贫困,还带动着翁墩村周边解正如等10户贫困户勤劳致富。在翁墩村明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类似于何娟这样,受惠于产业扶贫的贫困户还有不少,而何娟更是从接受帮扶,转变为帮扶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10多年前,何娟的父亲因创业失败致贫,2014年建卡。母亲的早逝,让何娟早早辍学,外出务工。在金安区妇联的帮助下,26岁的她,回到家乡学习技术、流转土地,如今,不仅建起了农场,还开拓起电商物流,摘下贫困户帽子的她,筹划着帮着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一道脱贫。
合作社联合社总社长秦明全告诉记者,通过企业帮扶,对那些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们而言,有了“生财之道”。“只要适合做工的贫困户,都可以纳入进来,”秦明全说,“为了鼓励企业多多接纳贫困户,在给贫困户的工资中,合作社还补贴1至2元/小时,也是让更多的贫困户能够享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好处。”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