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家园舒服之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舒城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让舒城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万佛湖,原名龙河口水库,舒城人民心中的湖。2016年10月19日,万佛湖被批准为国家5A级景区,从此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为了打造其5A景区,舒城县举县而为。2013年,“5A”创建正式启动,成立了高规格的指挥部,县委书记亲自挂帅。
在创建中,该县始终坚定绿色导向,以保护为主,为了确保景区的各类资源实体与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完整性,投资8000万元,一举拆除了7603只网箱和12艘挂浆机客渡船。
景区项目建设中,始终以生态绿色为基调,投资近3亿元新建的万佛湖十大旅游重点工程,如景区道路通达工程、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信息化和智慧旅游系统,着力绿色、生态、环保。
据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捧回5A招牌,也就捧回了金山银山,今年以来,游客人数与旅游收入均同比增长20%。
绿色发展,天经地义。舒城地处大别山,是巢湖的生态屏障,为了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2013年以来,该县整体退出10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依法取缔184家废旧塑料加工厂、关停200多家采砂场、拆除7600多只网箱。同时,加快茶谷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
生态优先,离不开协调发展、城乡统筹。近年来,该县投入50亿元,对127公里国省干道全面升级改造,形成“一环五射”交通格局,实现“八条通道”通合肥;一次性投入9000万元,每年补贴3000万元,在全国率先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村村通公交,上车一块钱,经验被交通部在全国推广;投入23亿元,实施县医院、舒城师范、二中、体育中心等180多个民生项目,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做到‘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湖、村村通新能源公交’,实现县域景区化的目标。”舒城县领导信心满怀。
美丽舒城赢得了各方赞誉,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安徽的北戴河,合肥的后花园”,也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荣誉,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等20多项“国字号”荣誉。
坚持产业扶贫,民生共享“全覆盖”
“2016年,舒城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首战首胜。在全省2016年脱贫成效第三方监测评估中,舒城县贫困人口退出精准度、对帮扶工作满意度和帮扶联系人满意度均为100%,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说到精准扶贫,舒城县领导很有信心。
“转水湾,转来了欢笑和希望。”今天的舒城县阙店乡转水湾村村民,有足够资本乐呵了。因为千亩香椿种植基地一下托起了他们致富的希望。
转水湾村属丘陵地貌,脱贫攻坚以来,该村组织146户贫困户建立了千亩香椿种植基地,注册了“阙红”牌商标,搭建销售平台。仅香椿一项每户年均收入8000元左右。
转水湾村的香椿种植是该县产业扶贫的一个例子。该县深刻了解到,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要求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一项特色产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能从事一项特色种养业及加工业。
为把产业扶贫深入推进,舒城县开展“一村一品”脱贫攻坚,如在晓天、河棚、五显等山区的茶谷乡镇重点发展茶叶、油茶及休闲观光业;沿杭埠河、丰乐河两岸的杭埠镇、千人桥等乡镇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蔬菜及特色种植;在张母桥、棠树等丘岗区重点发展经济林果和苗木药卉;城郊区发展蔬菜及高效农业等。
在产业扶贫的同时,该县统筹推进产业、光伏、金融、健康、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扶贫工程”,压实脱贫攻坚“一个责任体系”和巡察、督查、问责“三个办法”,开展千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人人访、户户查”和“万人包户、千社帮带、百企联村”等活动,让扶贫工作真正成为全社会共享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