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桑宏
有这么个人,为了梦想,风雨兼程,穿梭于大山深处,置身于密林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舒城到金寨,从沙坪沟钼矿到东溪金矿,他就是从事矿产勘查工作的方明。
野外一线的工作异常艰辛,每天天刚破晓,方明就要迅速起床,洗漱,简单吃完早餐后,便向着大山进发。爬山,那是地质队员长期的工作状态,一路上要劈荆斩棘,手和脸经常会被尖刺划烂,腿脚也常被藤蔓、石块绊倒,还要提防蚂蝗、毒蛇和蜂子的叮咬。就连当地老乡都佩服地说:“你们的工作辛苦啊,我们都没这么走过山路。”有时交通不便,任务艰巨时,还要在野外扎帐篷,风餐露宿,但他却全然不顾,观察、分层、打样、丈量、记录,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从不轻易放过。
“勘探路上血汗抛,攀援鸟道身已高。不畏青山遮望眼,心似平湖起波涛。”这是工作闲暇之余,方明写的打油诗,不仅是对野外工作鲜明的写照,更是表达了他对地质工作的热爱。野外一线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他和同事们通常租住在当地老百姓无人居住的老房子里,环境简陋,蚊虫肆虐,交通、通讯都极为不便,还要经常对抗酷暑寒冬等极端的恶劣气候。像2013年的夏天,天气异常炎热,持续两个多月的高温、干旱,气温长期在38℃以上,最高温度达到了41℃。由于项目周期紧,为了确保工作进度,他只能凌晨三四点起床干活,还要赶在温度升到最高之前完成全部设计的工作,赶回驻地继续在室内整理资料。由于长期干旱水井干枯了,没有水吃,只能到两公里外的水塘里挑水,最后水塘的水也干涸了,只能去更远的水库边打水。
而在2015年的梅雨季节,方明和同事们又遇上了洪涝灾害,连续一个月的大雨,大别山区多处山洪暴发,道路被冲毁,供电线路中断,在山区工作危险重重,多处为地质灾害多发地段,方明负责的项目组不但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还帮助当地老乡清理排水沟,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的知识。
方明参加工作6年来,他从一名技术人员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项目负责人,他怀着对地质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脚踏实地立足于本职岗位不断地开拓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从矿产勘查的设计、野外施工、综合研究、到项目管理等各项工作,他都不畏艰难,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在繁重的工作和艰巨的任务面前从不畏惧,践行着“先行
创新 奉献
和谐”的安徽地矿精神,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10余个项目,编制完成了项目立项、设计及成果报告30余份,如《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勘探地质报告》、《安徽省金寨县银水寺-鲜花岭地区矿产地质调查》、《1:5万磨子潭幅、晓天镇幅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安徽省金寨县青松岭铅锌多金属矿普查》、《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铅锌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专项填图与技术应用示范子项目成果》等,负责完成的项目经费超过1000万元,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长期从事野外勘查工作不但要克服艰苦的环境,还需要耐得住寂寞,面临家人好友们的不理解,长期在野外工作,难以照顾到家庭,女儿的成长几乎都是方明妻子陪伴,方明将对家人的思念和愧疚都转化为了工作的动力,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子女树立成长的榜样。
方明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大别山,将自己的才智奉献给了地质事业,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写下了一首《青山吟》:“一叶轻舟剪碧波,无限青山踏雪行。遍身荆棘全不顾,山花巉岩笑平生。”面对未来,他表示还会一直坚守着“干好平凡每一天”的人生轨迹,将亲手耕耘出的劳动成果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地质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