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枫岭上的“扶贫小分队”——霍山县探索结对扶贫新模式

  罗妍雪

  4月2日清晨,清明假期才刚刚开始,驻守在全县海拔最高山村的扶贫小分队就赶在朝阳升起前徒步到十里外的茶园,为前来“听课”的贫困茶农现场答疑解惑,为春茶丰收打好最后一场“准备战”。这里的200余亩茶园正首次采用猕猴桃套种茶苗技术,它是小分队在上山250余天后的扶贫新成果,更是当地贫困户收获的又一份脱贫“红利”……

  小分队进驻青枫岭

  故事还得从去年仲夏开始说起,和大部分贫困村的“配备”一样,霍山县大化坪镇青枫岭村自前年起就拥有了自己的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对帮扶单位,还第一时间成立了村互助协会党支部。可在贫困发生率高达8.5%的高山扶贫村,这样“走亲戚”式的扶贫效果似乎慢了些。

  “得派一支专业的队伍直接‘住’阵青枫岭!”作为青枫岭村的定点扶贫和结对帮扶单位,县政协办和林业局决定打破原先扶贫模式,独树一帜地在全县率先成立一支“扶贫小分队”,2016年8月10日,一支由五人组成的扶贫“小分队”正式被送上了青枫岭。

  “五个人能扛起一座山,能挖出一条路?”其实早在派遣队伍之前,县政协办和林业局就进行了几个轮回的“海选”,最终敲定了五名“精兵强将”:作为政协委员的王少武和潘升荣是小分队的领军人物,一个是曾多年担任县茶叶办主要负责人的茶叶专家和高级农艺师,一个是曾经的县发改委干部,对国家“三农”政策烂熟于心。由于青枫岭村是霍山黄芽的主产地和发源地,这样“文武”搭配为打造精品产业奠定基础;何绵金、谢金迪和余鹏则是来自县林业局的业务骨干,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们对林地改造、循环经济、森林防火等工作了然于胸,以便实现依山脱贫、靠林致富的目标。

  上山伊始,小分队并不被贫困户所看好,但打从“住”进青枫岭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抱着“不脱贫不下山”的决心,与原单位完全脱钩,夜以继日地扑在扶贫事业上。

  “望闻问切”,让百姓做“判官”

  “要把底子摸清,才能开好方子”,在进驻青枫岭的第二天,小分队就开始“地毯式”摸底,搞准三个数字——党员干部、村民、贫困人口真实数字,搞清两种情况——村情、民意,就这样一项看似十分简单的工作,五人小分队上山下田、挨家挨户地整整忙活了一个月。

  在“望闻问诊”之后,小分队又在“问切”上下工夫,提出了一个大胆扶贫思路——“贫困户参与式扶贫”,即利用座谈的形式,将扶贫局干部、村中发展能手、贫困户召集起来,听贫困户自己动脑制订脱贫措施。

  在接下来召开的自主扶贫会上,百余参会代表挤得满满当当,贫困户、产业大户、回乡创业老板、村民组长轮流发言,畅谈脱贫之路,扶贫局、茶茧办、小分队等人员在旁记录指导。

  在会议室的角落里,贫困户朱义伍一直等待着发言,由于年轻时患上脑膜炎,此次他只能坐着轮椅前来参加座谈。“我想把以前开的百货店重新搞起来,能挣一分是一分!”听到朱义伍的脱贫想法,小分队十分振奋,当场为他制订了每年更换轮椅和扶贫百货店升级改造计划。

  (下转四版)

 选择年月
<2017年5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4252627282930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1234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青枫岭上的“扶贫小分队”——霍山县探索结对扶贫新模式⊙手工作品秀 低碳倡环保⊙让红土地结出“金疙瘩”——记省劳动模范杜方平⊙市效能办反馈2017年度第一次综合督查结果——重点项目实质进展好于往年⊙全国政协民主监督、脱贫攻坚调研组赴金寨调研 ⊙毕小彬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时强调深入谋划发展方向 ⊙裕安区整治教育卫计系统“吃空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