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南宋名将岳飞曾说“以身许国,何时不可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战争年代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老区六安人民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在大别山脚下、淮河水两岸凝铸了世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1920年,六安出现“中国革命小组”,1922年,皖西有了中共组织的活动,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在大别山根据地,战争年代有200多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为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在生命、物质、精神上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涌现出许多整村、整族加入红军、投身革命的红色村庄,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可以说,大别山的山山水水都浸润着先烈的鲜血,大别山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过革命前辈英勇战斗的足迹。正是由于大别山区千千万万革命家庭的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才造就了大别山这一中国革命斗争历史上30年革命红旗不倒、21年武装斗争不断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根治淮河水患,国家又在皖西大别山区境内兴建了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龙河口等五大水库,淹没耕地30万亩、移民30万人。同时历时14年时间,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使昔日千里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举凡重大工程建设,离不开一种牺牲奉献的精神。为了国家工程顺利实施,库区人民深明大义,告别故土,踏上他乡,让出水路;沿线人民开明大度,放弃熟悉的生计,重新就业,腾出空间。这种牺牲和奉献,是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情怀。这一泓清水,这一片热土,饱含着30万移民的无私贡献,凝结着老区人民的巨大付出。
走进革命老区,感受大别山精神,每个人心灵都会受到震撼。在这片热土上,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老区人民都有个突出的品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发扬光大,那就是甘于奉献不讲索取的精神品质。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而老区人民却习以为常、代代相传。牺牲奉献既是革命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共产党展现的精神风貌,更是复兴追梦应该具有的至高情怀,在新的形势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