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才 本报记者 黄雪彦
自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舒城县舒茶镇依托山区村茶产业发展优势,做足茶叶文章,用一片叶子,撑起一方产业脱贫蓝天。
项目支撑,壮大茶产业规模
“我镇山区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在实施脱贫攻坚时,我们注重挖掘自身产业优势,将项目和资金向茶叶方面重点倾斜,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群众脱贫。”在谈到产业脱贫时,镇党委书记褚进宏如是说。
山埠村天子寨村民组地处该镇最南端,是有名的“贫困组”,但这里盛产优质茶叶。以往因山路陡峭,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天子寨茶叶卖不上价,导致茶农依靠茶叶脱贫致富的信心骤减,近千亩优质茶园几近荒芜。
2015年以来,该镇利用农发、茶谷建设等项目资金,相继实施天子寨登山步道建设和近千亩优质茶园抚育改造,该村民组的两个能人大户孙家友、魏居应靠政策扶持一点、自身筹集一点,先后办起了两座名优茶加工厂。
路通了,茶叶不愁销路,又卖上好价钱,茶农甭提多高兴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纷纷赶回来了,茶季的天子寨上人头又开始攒动了。
“现在我们从寨上把鲜叶摘下来,茶厂就在山脚下收购,最高一百元一斤鲜叶,路也好走了,大约二十分钟就能下山。像我父母岁数也大了,摘些茶也不算重体力活,一个茶季下来,我们3人能挣1万多元。”谈到近两年的茶叶收入,贫困户沈万青高兴地合不拢嘴。
近年来,该镇抢抓六安茶谷建设契机,将茶谷建设等项目、资金重点向山区村、向茶产业倾斜。自2015年以来,全镇累计新发展名优茶示范基地600亩,新建良种茶叶苗圃基地100亩,实施低产茶园改造1800亩;同时,新建茶叶专业合作社3家,茶叶家庭农场3家,名优茶标准化加工厂8家。
茶旅融合,助力贫困户增收
“以往在旅游旺季,来九一六茶园的游客较多,但大部分都是转转就走,留不住人,但现在不一样了。”说到今年茶园的游客情况,九一六茶场场长吴福广最有发言权。
近两年,该镇以创建国家AAAA级舒茶人民公社景区为目标,通过整合旅游和茶谷等项目资金,先后实施九一六文化广场改扩建,新华大道、九一六步行街升级改造,完成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升级改造和人民公社陈列馆、九一六核心区旅游循环道等工程建设;同时,正逐步完善天子寨、二古尖、大小岩等道路基础设施和景点打造,致力打造“红绿相间”的特色景观带,构建“一产带动三产,三产促进一产”的镇域景区化新格局。两年来,新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馆10多家,接待国内外各级各类旅游团体近200个,年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多万元。
“今年实在是太忙了!”65岁的贫困户王惜金老人一边擦汗一边说。他是该镇小河湾村村民,自幼在山区长大,炒得一手好茶。自去年开始,来九一六茶园的游客多了,特别是来自合肥、南京、上海等城里的孩子们多了。王惜金老人便被吴福广场长特意请过来教孩子们炒茶的,一个月工资1500元。整个旅游旺季下来,王惜金老人能挣5000元左右。
当然,吴福广场长不只是请了王惜金老人一个,像他这样光教炒茶的师傅就请了3个,教采茶的师傅也请了2个,还有专门请来为茶场采茶的30多个贫困户。“我请人有‘三个优先’,即贫困户优先,残疾但有劳动能力的优先,老人优先。”吴福广说。
企业带动,确保贫困户受益
三四月间,该镇石塘村的二古尖显得异常热闹,来自该村的茶农肩背挎篮,三五成群,深入茶园腹地,开始采摘今年的一茬又一茬茶叶新芽。这些人中,有近一半是贫困户。
据古尖香茶厂厂长吴绳友介绍,贫困户在茶季帮其采茶,最高峰他按50元一斤鲜叶付工资,最低的也在20元,这样一来,每人平均每天大约可获得70至80元工资,特别会采的能挣100多元。一个茶季下来,每人大约可以获得3000至4000元的报酬。
“厂长对我们贫困户是真好,总是把最好采的、芽头多的茶园让我们采,这样我们每天比其他人要多挣20元,而且厂长每天免费为我们提供一顿午餐。”贫困户王昌本心存感激地说。
王昌本除了在茶园采茶,平时还帮着管理茶园,给茶园施施肥、除除草、培培土,一年下来,又能多挣2000至3000元。像王昌本这样既帮采茶又帮管理的贫困户,吴绳友的厂里有20多人。
今年,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吴绳友通过金融扶贫政策,联系了10个贫困户为其企业贷款投资入股,一年下来,每人可实现保底分红2600元左右,为贫困户增收又拓展了一条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