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姗
用心创造好环境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儿科疾病的高发期,儿科病房也处于满负荷周转的状态中,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病房,医护人员忙个不停,一会儿要给这个病床的小病号换水,一会儿那边的小患者由于哭闹手背鼓了包块,医护人员配水、打针、量体温、做记录、写病历一刻不歇,科室主任魏良铜告诉记者,科室每年在高峰期时都处于病人量大而工作人员少的忙碌状态。
从2008年开始,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从专科医院向综合医院发展迈进,医院成立了儿科,在9年的发展壮大中,儿科已发展成为该院重点科室及六安市重点建设科室。
为给患儿营造一个整洁、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让家属满意,该院儿科医护人员积极转变观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使优质服务切实渗透到日常琐碎细微的工作中。
比如:给大一些的幼儿讲故事,给婴幼儿一些非语言交流,如抚摸、搂抱、逗乐等,及时整理更换床单,避免尿渍残留……做好诊疗之外,医护人员会耐心、细心地向患儿家属进行多样化地健康宣教,讲解疾病及药物知识,进行饮食指导、卫生宣教、安全指导等。
据悉,市二院儿科设有普儿科和新生儿ICU,编制床位58张。有医护人员25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中级职称6名,儿科重症专科护士2名。
新生儿科擅长治疗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普儿科诊疗范围治疗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症急诊疾病治疗。
另外,还有儿童保健、营养与喂养专业咨询。
爱心守护小患者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一旦生病,父母及祖辈会格外紧张、焦急、不知所措,希望第一时间有医生诊治,第一时间有技术精湛的护士打针或护理。在每年秋冬季疾病高峰期,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满足患者需要,市二院儿科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措施:24小时就诊制,绿色通道开放,夜间输液室开放。国庆节,春节期间,不少医生、护士放弃休息和假期,坚守在医院,守护着这些小患者。有年国庆节,护士王巧珍刚走进婚礼殿堂,但国庆节正值夏秋交替之际,儿童发病率很高,住院病人多,护理工作繁重,三天后,小王就上班了。去年除夕,儿科主任魏良铜和副主任陈晓红为了让家远的医生回家和亲人一起吃顿年夜饭,两位主任主动承担起年三十的值班任务,一个负责白班,一个负责夜班。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带着小宝宝去医院,刚走到医院门口,孩子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就开始嚎啕大哭,极不配合。由于患者是小朋友,儿科又被称为“哑科”,疾病的诊断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准确的诊断能力,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耐心。魏良铜对此有自己的经验,“当小患者进了诊室,我们医生的眼神、语言和动作都对幼儿有很大的安抚作用,你的眼神是否慈爱,你的语气是不是亲切,你的动作是不是温柔,不仅影响小患儿,也影响着本来就焦急的家长”。
儿科不同于其他科室,对护士的要求特别高,不仅工作量大,就拿穿刺来说,患儿年龄小不配合,一次穿刺后保留时间短,常常需要反复穿刺,加上陪护家长多,心情焦急,所以工作量和压力非常大。打在患儿身上,痛在父母心里。市二院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好五点:仪表美一点,问候多一点,巡视勤一点,观察细一点,业务精一点。在该院儿科,要求护士穿刺时不仅要安抚患儿家属紧张焦虑的心情,制止患儿拼命地挣扎,更要准确、迅速地把针扎进细小的血管。
精心护理重症儿
2010年,为顺应医院发展和满足患者的需要,该院在儿科基础上设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使得该院儿科诊疗技术更加完善和提升。
魏良铜告诉记者,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收治的小患者大多是高危新生儿,有的是不足月的早产儿,有的刚生下来就有严重的窒息现象,诊疗风险更高,对医生和护士技术业务要求更严格,除了经过专业系统培训,还需要丰富的新生儿诊疗经验。
魏良铜回忆道,曾经他们救治过一名生下后只有0.98千克,也就是不足两斤重的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这名高危新生儿入住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时,情况非常危急,肺部都没有长开,但在我们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成功度过了感染、营养、呼吸等关口。不久前,科室住进来一个由于脐带绕颈,早产有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小患者送来时,全身惨白,通过新生儿复苏、保暖、吸氧、抗感染、静脉营养,让孩子终于安全度过危险期,半月以后痊愈出院”。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要随时观察每个新生儿的变化、还需要进行生活护理、定时给新生儿喂奶,工作量很大。在医生办公室,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一声声真诚的感谢都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很多高危新生儿在这里转危为安,重新回到妈妈温暖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