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强 本报记者 张世巧
“去年底以来,镇里的帮扶干部就多次来到我家,鼓励我把闲散的山场都利用起来种植油茶,买家由他来联系。”金寨县白塔畈桥店村贫困户陈前军说道,朴实脸颊上绽放出的笑容表达着他对今年如期脱贫的信心。不久前他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签订了农产品销售协议。
面对产业薄弱问题,本着因户制宜原则,该镇鼓励贫困户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家庭式小规模特色种养业。目前,在政策的引导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该镇已有699户贫困户发展起了油茶、茶叶、板栗、瓜蒌、黑毛猪、甲鱼等特色产业。产业扶贫在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的同时,更提升了他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参与感。同时,该镇运用“企业+贫困户”的新模式,以光伏产业园,农业示范项目等一批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发挥企业、能人大户的帮扶带动作用,通过参与土地流转、推荐务工的形式让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
发展产业“拔穷根”,易地搬迁“挪穷窝”。该镇分管副镇长李秀娟介绍说,2016年,白塔畈镇建设11个中心村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127户428人。该镇还专门拿出资金用于奖励提前搬迁入住的贫困户,一系列帮扶措施的落地为贫困群众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白墙配红瓦,绿水绕人家,春天里的白塔畈镇凉井中心村油菜花盛放,桃花添香。新年之后,贫困户饶正明被安排到村里的公益性岗位,负责新村庄的环境卫生,这让他每月有了1000元的经济收入。去年,他家的旧房子被鉴定为D类危房,列入全镇首批易地搬迁贫困户名单中,并顺利完成搬迁。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能够住上这样的房子,厨房卫生间都是齐的,前后还有院子。我老伴有慢性病,以前要走很远才有旱厕,现在非常方便。”说起这些饶正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比以前的日子,现在的他觉得每天的生活都很有奔头。
饶正明的幸福生活是白塔畈镇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围绕着“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可致富”的工作目标,白塔畈镇始终严把“户申请、组评议、村票决、镇审核、县认定”的评定程序,紧抓“人均25平方米”红线不放松。每位申请户只需先交适量预付款,通过程序后,就能够在规划的中心村庄集中建房,再由政府将原有宅基地腾退复垦。白塔畈镇宅基地制度改革与易地扶贫搬迁两项工作的协同推进,为贫困户搬迁带来了多项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