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实干加巧干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六安)一周年之扶贫篇
                        
                        
                              本报记者 鲁艳艳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金寨斑竹园至天堂寨段——吴家店隧道。 (资料图片)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大别山深处,林木茂密,映山红争艳。去年四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大别山深处的小山村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给老乡们带去了温暖,对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要求,习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扶贫开发关键是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实干加巧干,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肩负着总书记的殷殷期望,我们在扶贫攻坚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一年来,全市各地、各部门以实际行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精准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全过程,全面摸清、全部覆盖,全体动员、全力以赴,全速推进、全程问效,全市共有25个贫困村出列、10.6万贫困人口脱贫,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实现了首战首胜。回望一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一串串饱含新意与温暖的关键词跃然眼前。
  合力重拳出击直指“硬骨头”
  六安是集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为一体的贫困地区,也是安徽省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因而,要面对的是难啃的“硬骨头”。
  迎难而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出台了以《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核心的“1+N”配套文件17个,成立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并下设5个作战部和2个工作组。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努力构建人民生活幸福高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加强顶层设计,奠定了脱贫攻坚成效的政策基石。
  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立下“军令状”,市县扶贫部门增配扶贫干部,乡镇建立健全扶贫工作站,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责任机制。按照“一律是共产党员、一律是单位骨干、一律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一律兼任村第一书记、一律吃住在村、一律纳入组织部选派干部管理”的要求,对全市所有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调整。市县财政拿出3703万元,为1543个村设立扶贫专干,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随着督查、考核、问责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精细化的工作体系逐步构建起来。认真开展基础工作“回头看”,去年共清退贫困人口3.6万人、新纳入3.58万人,今年新纳入贫困人口5821人。严格督查调度,采取到村督查、入户走访的方式对计划脱贫户和出列村开展脱贫攻坚督查,并结合省第三方评估,进行两轮问题整改。大力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和专项审计,查找存在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在全省率先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对敢在群众“救命钱”上动心眼、下黑手的绝不放过。由此,全方位的治贫网越织越密。
  创新改革为脱贫注入一池“活水”
  脱贫攻坚离不开资金投入,2016年我市加大了财政资金投入,市县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3.7亿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24.7亿元。今年全市安排扶贫资金25.01亿元,目前已整合涉农资金13.8亿元。设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对特色产业发展实行以奖代补,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工商户发放担保贷款3440万元,带动1647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在霍邱县彭塔乡,招商企业金古堆绿色农业公司流转农户土地3200多亩,每亩租金600元,并提供就业岗位,日工资70元,三年来带动贫困户21户90人脱贫,今年又通过土地流转和吸纳进厂务工贫困户42户102人,户均年增收2.6万元以上,昔日的“穷窝窝”变成了现在的“金堆堆”。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开发生态高效、休闲观光农业和进入商贸流通、三产服务业等方式,让贫困户在土地流转、农产品销售、务工等方面获得稳定收益。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扶贫农场、扶贫驿站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让贫困人群也成为了“工薪一族”。2016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帮扶项目324个,累计投入资金达亿元。
  霍山县村级“互助资金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村级扶贫互助协会发展到70个,资金规模达3045万元,直接受益农户43401户,其中贫困户10746户。这正是不断深化创新改革,积极撬动金融资源,结下硕果。我市通过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服务贫困群众,全面创新推行了扶贫再贷款“项目化直贷”模式,使扶贫项目有了更优惠的利率,更长地使用期限,去年累计发放3亿元。大力推进小额信贷,去年为3070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9911万元,带动贫困户8029户。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