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致富 畅通发展道—我市强力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综述
王娜娜 丁晓燕 本报记者 程传军

公路网就如同人体血管,通则健、不通则痛。在农村,一条路,可以兴旺一个产业;一条路,可以致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我市各地大力提升路网等级,构建市到县、县到乡镇一小时交通通勤圈,让一条条农村公路如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般深入到山村腹地,着力解决了山区、库区和景区发展瓶颈道路。
据统计,2016年,全市共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4370.656公里,投资21.4亿元。其中,县级畅通工程完工184.271公里,乡级畅通工程完工584.835公里,较大自然村硬化工程801.39公里,撤并建制村701.95公里,乡村畅通工程完工3601.55公里。据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李卫东介绍,如今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农村公路通车率由67%提高到100%,对村民们来说,路通到了家门口,脱贫致富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美丽乡村的天空也格外明亮。
修通“最后一公里”
打开美丽乡村脱贫致富通道
五显镇地处舒城县西南,属于典型的山库区乡镇。过去,境内许多通村道路路窄、坡急路险,交通隐患多。当地村民经常不得不面对农产品丰收却卖不出去的尴尬局面,严峻的交通问题成为了村民脱贫致富,乃至全镇经济社会建设最大瓶颈。对村民来说,“要致富,先修路”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脱贫致富,同步小康的“第一工程”。
而如今,面对一条条新建的农村公路,一条条通乡畅村的硬化道路,村民们像过节一样高兴。因为这不仅是方便出行的“便民路”,更成为农村和农民发展产业的“脱贫路”、“致富路”。“以前路不通,生产也好,生活也好,都不方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好了,无论天晴下雨出行都方便了!”村民们说,如今山里的毛竹、竹笋、土鸡蛋等特产也能源源不断地运到山外,通畅的道路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群众最需要的,就是最重要的。”“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四好农村路”,对破解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瓶颈制约意义重大。2016年,我市抓住制约贫困山区库区发展的关键问题,把“道路先行”作为脱贫攻坚的“开门钥匙”,抢抓全省精准扶贫将农村公路畅通工程作为全省民生工程之首的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突出发挥“道路通、产业兴”的连环效应,循序渐进补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修通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为村民们打开脱贫致富之门。
景区道路升级改造
破解“全域旅游”发展瓶颈
在霍山县诸佛庵镇东南部深山中,有一个集“创作写生、旅游度假、休憩养生、交流心得、传经送宝”于一体的“画家村”,村里完整保留的上世纪皖西、红星、江北、东风等三线军工厂的老厂区、老房子,在画家眼中,是时光的痕迹,是历史的笑与泪,加上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可遇不可求的写生场所。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曾经外界通往大别山仙人冲“画家村”景区的唯一道路——诸佛庵镇县道068途经仙人冲、火佛岭、勒马岭、大竹园5.6公里长的路段,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物,路面窄、会车难不说,几十年的风雨侵蚀、车辆碾压,路面早已变得凹凸不平。再加上2016年“6·30”洪灾的破坏,车辆通行已经非常困难,因道路不畅通而无奈地将很多游客“拒之景外”。
如今,总投资约1800万元的画家村路段已经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完工,由落儿岭镇“霍山大峡谷”景区通往画家村景区的5.6公里的公路路基由原来的6.5米加宽到7.5米,画家村段4.8公里公路实施了拓宽加固和“白改黑”改造工程,一条宽敞平整的柏油路蜿蜒延伸,将画家村与霍山县内各景区连成一线,成为该县“全域旅游”中又一颗闪亮的明珠。
柏油路的改造拓宽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随着景区公路的改造升级,如今自驾前往画中村的画家和游客明显多了起来,人们在享受安全、便利的出行条件同时,更感受到了“如在画中游”的自然美景。这同时也给原本很难见到外人的仙人冲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我在外面打零工,去年听说村子改成了画家村,我就回来改造了家里的老房子,办了个农家乐,现在每个周末都能住满,收入比打零工高多了,也稳定多了。”村民黎邵武说。
“原来村里一个月都见不到一个外人,现在路修好了,一到周末至少也有三五百人,我们这儿许多农家乐生意都好得不得了。”听说镇里还将成立仙人冲画家村旅游开发公司,老黎很是兴奋,一脸的笑容掩饰不住对今后美好生活的憧憬。当地沿线的景区、农家乐等服务点如今经常游客爆满,他们雇佣当地群众,群众可以在家门口打工,还可以照顾家里农田,增加了收入,同时,农村乐饭店采购当地蔬菜,也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为当地群众脱贫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横河岭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位于大别山北麓,距六安市区50公里,是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的又一天然氧吧。今年4月1日,投资近1800万元的裕安区横河岭森林公园旅游通道项目建成通车。该畅通工程项目起于狮子岗乡六二村,终于独山镇街道,与X018县道江骆路、X019县道白西路相交相接,道路全长12.5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按微丘区三级道路30公里/小时标准设计,路基宽7.5米,路面宽6.5米,项目的畅通不仅方便周边群众出行,更带动了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公路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将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进行有序连接,把全市农村公路与周边地市和邻省的农村公路的互联互通以及打通农村断头路,实现区域内有效循环作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重点。2016年4月,市政府出台《六安市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意见》,安排县乡道畅通工程补助资金高达7230万元,首开历史先河,全力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强化管理建立机制
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
除了修路难、造价高之外,农村公路的养护也是一重大问题。随着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大规模实施,后期养护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
创新农村公路养护理念。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管养理念。坚持“365”天养护理念,变突击性养护为经常性养护,变事后养护为事前养护,变被动养护为主动养护,巩固提升县道“四个一”工程(即一条文明样板路、一个文明道班、一个路政管理示范村、一条绿色长廊)。明确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主体以及资金筹集和使用,将日常养护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养护工作机制。
加大公路治超工作力度。为加强公路管理,保护公路建设成果,我市建立全市治超“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坚持科技治超、联合治超和路面治理、源头管控双管齐下不动摇。目前已建成源头监管站35个,对全市70个砂石塘口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进行了规范,设置了多个县乡公路监控卡口。超限率降到1%以下,实现治超由路面治理向源头管控、人力治超向科技治超转变,成效明显,有效地保护了交通基础设施完好。
积极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通过加大对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整治,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完善标志标线和防护栏建设,仅2015年、2016年两年时间,我市共实施防护工程2600公里,投入1.6亿元。同时,着力落实农村客运通行条件审核规则,建立相关部门协同参与的班线审核机制,经常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建设畅通、便捷、完善的农村路网,对进一步促进我市山区库区旅游项目开发再上新水平,推动当前扶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了解,2017年,我市将统筹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以加快“四好农村路”发展为目标,着力提升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水平,抢抓合肥都市圈及大别山振兴发展机遇,为全市精准脱贫提供有力交通支撑。目前,我市全年任务已分解至各县区,并于2月10日、3月3日两次召开全市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进会,要求各县区要坚定不移、攻坚克难,快速启动、全力调度,确保县、乡级畅通工程两大任务4月中旬全部开工,为顺利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