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李陈续
阳春三月,大山深处的杜鹃花刚刚绽放,山坡上的茶叶正在采摘。记者在素有“红军故乡,将军摇篮”美誉的安徽省六安市采访,耳边回响的是大别山民歌的欢快与愉悦,目睹的是农民文化生活的惬意与幸福。
“公共文化服务,是老区人民全面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指标。”六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韩军介绍,在文化惠民的工作中,六安致力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努力让文化阳光普照在大别山深处。
建文化,向基层组织倾斜
群众活动室、科技培训室、文化共享室、图书室、文娱健身室、文化活动场……说起自己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霍山县但家庙乡镇文化站站长王玉生很自豪,“我们这里不仅有五室一场标准配置,光是乐器就有30多件。”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必须要有文化阵地。六安市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过程中,坚持向基层倾斜,坚持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抓住省、市两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机遇,去年一年就建成省市级示范点14个。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城乡文化广场等资源,建成100个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示范点和省市级农民文化乐园91个。
“农民文化乐园的功能,简单讲就是一二三四。”按照标准化设计,遍布革命老区的农民文化乐园,都有一个综合文体广场,有文化礼堂和道德讲堂的“两堂”,有图书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活动的“三室”,还有村史村情展示、民风民俗展示、崇德尚贤展示和美好家园展示的“四墙”。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金寨县南溪镇综合文化站的吕祥峰总结,过去乡亲们是“一日三餐、麻将掼蛋”,现在是“吃饱三顿饭,就到乐园转”。
送文化,服务群众重质量
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境内青山叠翠,秀水环绕。在山水之间的道路上,常常可以看见有着鲜明标志的流动图书车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金寨县图书馆组织开展送书上门活动,车上配备有2000多册文学、历史、艺术、科普等图书,定期把图书送进偏远山区。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