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军
我们家虽没有什么书面化的家训,也没把家风挂在嘴边,但我们一家始终默默地传承了祖辈的人格、品德与精神。从我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祖辈们的勤俭都刻在我的脑海中。很久以前,为躲避自然灾荒和战乱,爷爷的爷爷举家一路逃荒流落到这里,带领儿孙们一块坯、一瓦泥,一锹一铲不分昼夜垒砌起土墙草房,全家人得以栖身。爷爷常常在天不亮就起床,日落西山才回到家,或拾粪或锄地或砍柴或放家畜,不知疲惫地劳碌了一生。父亲自然就承接了爷爷的吃苦耐劳的秉性,辛辛苦苦赚下的钱自己却不舍得花一分,甚至连脚穿的布鞋磨破了底,也舍不得丢掉…… 作为农家子弟的我经过十年寒窗努力,“学而优则仕”被分配在现单位岗位上,苦累不言,怨气不诉,就这样默默工作了30个春秋!
祖辈言传身教的“孝”一代代传下来。在多灾多难的解放前,面对一贫如洗的家,爷爷节衣缩食侍奉父母也抚育儿孙,爷爷的父亲去世时,勉其所能地按当地风俗,请先生查勘坟地安葬,每逢清明、春节,也要择时祭奠。父亲虽是种庄稼干农活的男人,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父母的衣食冷暖,在爷爷奶奶的晚年,他都亲自给他们盛饭喂饭,给他们热水洗澡泡脚,嘘寒问暖。母亲从请医问药到每日烧洗,寒来暑往从不嫌烦,遇到家里改善生活时,总是把最好的留给爷爷奶奶……作为儿女的我们,虽不能天天陪伴在父母身边,但电话手机问候一直不断,都相约携家带眷赶聚父母处,都愿意围绕着父母身边,眉开眼笑着叙说开心事……
祖辈的勤劳和敬业的精神,似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我们。爷爷在世时常说道,种庄稼从幼苗栽插、施肥、浇水到收获,要道道精心照管好,不能懒惰,就像当年逃荒,只有靠辛苦勤劳才能生根。父亲的勤劳似与生俱来的,自幼起不仅学做泥瓦匠,更勤于“琢磨”别人手艺,日积月累,渐渐地在十里乡邻中出了名,砌墙坯齐、缝合、墙直,从不用拉线,一年四季,不管农闲农忙,只要亲友乡邻有求必去帮忙。我们的家就这样在父母亲的勤劳操持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天天殷实富裕起来。
吃苦、孝顺、敬业、乐于助人,这就是我的家风。树立良好的的家风家训,正是传承我们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时代呼唤,正是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