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军
提起曾国藩,人们想到更多的是曾国藩《家书》、《日记》、《挺经》、《冰鉴》等这些曾氏的传世著述,而《曾国藩家书》作为他一生历练成篇的“扛鼎”之作,多少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曾国藩是传统社会最后一位成“大事”的人,被冠以内圣外王、天地完人、中兴名臣等诸多显赫“头衔”,堪称晚清独步天下的“骨灰级”大儒,虽然去世100多年了,但很多人仍然对他顶礼膜拜,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曾国藩热”之所以经久不衰,来源于他为人修身和经世致用的思想精华,在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华五千年智慧的独到见解,经过提炼出来,不空洞,不浮夸,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曾国藩家书》作为这些精神财富之中的“瑰宝”,也就有非常的可读性了。
关于《曾国藩家书》,很多人有一种误识,认为曾氏一门的家训、家规和家教、家风是由《曾国藩家书》衍生而来,其实不然,早在曾国藩幼时即受到良好家风的感染和熏陶,《家书》则是曾国藩经过一生的感悟和修为,进行的归纳和提炼,是对古朴家风的传承和弘扬,曾国藩也正是在严格家教和良好家风沐浴下逐步成长起来的,使之事业成功,铸就了他辉煌的人生路。
从曾国藩的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家训家规的遵循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他在幼时随其父曾麟书读书时,父亲对他要求就极为严格,不耐其烦励其志,凡所学内容必背记滚瓜烂熟,并常对他说“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曾国藩对父辈教导也颇为上心,谨遵耕读传家的古训,多年勤学不缀,打下了扎实的家学功底,也养成了治学严谨的良好学风,而受益一生。在曾国藩写给二弟曾国潢的信中,总结其祖父星冈公遗教的家训家规,概括为“四字八句诀”,其中“考宝早扫”,曾国藩就非常重视,不仅自己认真做到敬奉祖考、善待邻里、早睡早起、勤劳整洁,而且对兄弟、子侄乃至下属督促的都极为严格,即便对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也不例外。李鸿章在曾手下当幕僚时,曾国藩讲究修身养性,规定了“日课”,其中就包括饭有定时,而李鸿章有睡懒觉的习惯,有一次,李鸿章称病,没有早起定时用餐,曾国藩多次催促,待李鸿章匆忙到座,曾国藩脸一板,扔下筷子道“少荃,此间唯一诚字”,说完拂袖而去,给李鸿章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教训,及至多年后提到此事,我们的“李中堂”仍然惭愧不已。
在曾国藩“志、修、和、交、柔、挺、变、慎”的八字箴言中,“和”字的有容乃和、以和为贵、和谐共处就被其运用的足见“功课”。咸丰初年,曾家为建新宅黄金堂和邻里发生纠纷,家中致信给做京官的曾国藩,请求他做主,曾国藩回书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美谈劝说家人,续写了“新三尺巷”的故事,这种美德最后也成为曾族代代相传的“传家宝”。由此可见,与人相处,包括朋友、邻里、同事等等,以宽忍为怀,是曾国藩以退为进处世不败的一个秘法。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弟切戒之。”这是咸丰十年十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写给其弟的家书。其实,“慎独”是曾国藩人生哲学智慧的最好体现,知足慎独,戒傲自律,言不妄发,躬身入局是他“精致”的为官之道。他在光绪25年写给弟弟的书信中教导子弟应“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已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同时,曾国藩对家人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力戒子弟不写“条子”,不走“后门”。同治七年,他儿子曾纪鸿参加科考,屡试不中,求其成全,他在写给纪鸿的信中告诫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曾国藩出身农家,俭朴习性伴随他始终。他在家书中写道:“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在出行上,要求家人不得借侯府之家摆阔气,“后辈子侄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而他在京城上朝,也不坐一品官轿,只坐普通的蓝呢小轿。
中年时的曾国藩有吸烟和下围棋两样嗜好,后来硬是把水烟壶打碎,彻底戒掉了烟瘾。在曾国藩一生中,自始至终把“且耕且读”作为立家之基、发家之道。视敛民财、谋名利、扰公差为损家败业之举,要求即使家境宽裕,家人也应勤耕种、好读书。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余平生以起屋买田为仕宦之恶习,誓不为之”。他更不允许家人借他的名声牟利,不许家人参与地方公事,告诫子孙自强自立,不尚做官经商。从这些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家庭、家教和家风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这也正是他关心爱护家人、替子孙后代着想的真实写照。曾国藩后辈力行家教家风,以简养俭,以俭养廉,以廉明志,广得社会赞誉。
曾国藩是近代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毛泽东在评价曾国藩时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诚然,在曾国藩身上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封建道统的消极思想,抛开阶级的立场,我们对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臧否,是要看他对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而《曾国藩家书》中“尚学、尚勤、尚廉、尚谦”等凝聚着满满正能量的家教家风,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成风化人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值得后人借鉴。
如果说曾国藩就是一部智慧型的成功学百科全书,那么《曾国藩家书》则是这部全书的精彩篇章,在这435通心声传递中,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得到了充分的弘扬和诠释,为我们提供了修德治家足以参照的坐标系。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色的家庭文化,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是民风社风的根基、社会和谐的基础。当下,尤其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与作风党风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如何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把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廉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家风建设的全过程,始终牢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才能破解家风建设的基因密码,赓续良好家风,不断影响和推动民风和社风持续向好向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