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锤炼城市的气质——舒城县“好人”家风的魅力
本报特约通讯员 陈胜
舍己为人、诚实守信、奉献社会……一座城市的向善向上力量,由无数个好人构成,每一个好人的背后,都体现着自家家风的传承。今天,让我们对舒城的3名“好人”进行一一解读,听听他们的家风故事。
“中国好人”梁本凤:
做人要实在 家庭要和睦
在坑洼的乡镇道路上,她开着小客车,在营运的同时载着瘫痪的丈夫,往返县城与乡镇间,一年365天,10多年的时间,风雨无阻。
时光追溯到1993年,她的丈夫宋士银从工地的楼上摔倒导致瘫痪,20多载风雨,她无微不至地关怀照料,以点滴的真诚演绎了人间的真情。
“爱情巴士”载着舒城瘫痪丈夫宋士银的传奇故事的背后,是怎样的付出和辛劳?梁本凤说,是我的家风对我的熏陶和教育,让我无怨无悔。为家庭付出,虽然很苦,但苦中有乐。
“我家的家风,并不是父母一天到晚挂在嘴皮上说的,我是从他们为人做事的态度中感受到的。”梁本凤说,“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就这句话:做人要实在,家庭要和睦。”
梁本凤说,小时候,家里人口多,生活相当艰难,父母总是要求我们兄弟姐妹相互谦让。在做事上,父母要求很严格,做就要做好,不能说差不多。她说,她小时候学习插秧,但怎么插也插不直,东倒西歪的。这时,父亲就会过来要求她拔掉重新插,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从此养成了不敢马虎的习惯。
梁本凤深有感触地回忆说,母亲对她的影响很深,那时家里贫穷,母亲做好饭后总是让我们先吃。过后,她才吃点剩饭,没有菜了,她就吃点咸菜。她的辛劳和善良,影响我以后的人生抉择。
点评: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好的家风,必然对孩子产生影响。一个家庭的家风,未必都是通过言语代代相传,父母的以身作则,通过平时的言行举止,将孝、仁、义等多种传统美德展现和传承,从而影响着下一代。
“安徽好人”胡道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他放弃了乡村医生的职业,倾其所囊为残障儿童办了康复训练中心,虽负债累累,但仍在坚持。因为,他的心中有大爱:他要为像其儿子一样的残障儿童争取一个康复的机会。
1995年,胡道余的儿子一出生便被诊断出患有唐氏综合症,后来在合肥的一家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班治疗,并得到了一定的康复。
为了挽救更多的智力障碍患儿,他毅然辞去了乡村医生的职业,举债创办了特殊儿童培训中心。从此,他和妻子朱自清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些残障小孩身上。
在胡道余的办公室,我们见到了一个牌匾,上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胡道余说,这就是父母传给我们的家训。
胡道余说,他的父母总是教育他要更多地想着他人,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要学会与人分享。记得小时候,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叫花子来到了他家门前乞讨,母亲找了一件旧衣服让他穿上,还盛了稀饭让他吃,临走又送了一大碗米让他带上。胡道余深情地说,这就是我伟大的母亲,教会我怎么帮助别人,怎么成就自我,怎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点评:责任感、勇于担当不是一天形成的,来自于长期的教育,来自于家风的熏陶;一个好人的培养,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力构成的。家庭的教育、家风的影响,是对一个人最初、更是最有力的渗透和改变。
(下转三版)